一、《方案》的編制背景
“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也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
2021年11月2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2022年1月26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國發〔2022〕2號)提出: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2021年12月10日生態環境部等18部委聯合印發《“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環固體〔2021〕114號),提出推動100個左右地級市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我省僅貴陽市、安順市入選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城市,其他城市(如畢節市、銅仁市、興義市等)也希望參與“無廢城市”建設。
二、《方案》的主要目標
推動貴陽市、安順市開展“十四五”時期全國“無廢城市”建設,鼓勵其他市(州)及有條件的縣級行政區積極開展省級“無廢城市”及“無廢細胞”建設,形成貴陽市、安順市率先突破,其他城市梯級推進的“無廢城市”集群,為“十五五”進一步推進國家級“無廢城市”建設打好基礎。到2025年,“無廢城市”固體廢物產生強度較快下降,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無害化處置能力有效保障,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用充分發揮,基本實現固體廢物管理信息“一張網”,“無廢”理念得到廣泛認同,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三、《方案》的主要任務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引領,科學指導“無廢城市”建設。堅持統籌謀劃,協同一體推進;培育“無廢細胞”,助力“無廢城市”建設。二是推進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促進綜合利用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創新體系建設;推動工業技術改造;提高綜合利用水平。三是推行農業綠色生產,促進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推動農業現代化綠色發展;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四是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垃圾“三化”水平。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完善生活垃圾分類設施體系;加快推進生活垃圾終端處置設施建設;加強分類處理產品資源化利用。五是聚焦轉型升級,推動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加快推進資源化利用建材應用;重點區域推進裝配式建筑規模化發展;加快推進綠色建材工程應用。六是強化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切實防控危險廢物環境風險。加強危險廢物環境監管;強化危險廢物處置和風險防范。七是加強制度、技術、市場和監管體系建設,全面提升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固體廢物環境管理制度體系;建立健全固體廢物環境管理技術標準體系;建立健全固體廢物環境管理市場體系;建立健全固體廢物環境管理監管體系。
《方案》的實施步驟
(一)建立“無廢城市”梯隊。貴陽市、安順市開展“十四五”時期全國“無廢城市”建設,其他城市可由市(州)或縣(市、區)人民政府提出申請。
(二)制定實施方案。申報省級“無廢城市”的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科學編制“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
(三)組織開展實施。實施方案經評審通過后實施。
(四)開展總結評估。建設期間,相關城市對“無廢城市”建設總體情況、主要做法和成效、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等進行總結。
(五)核查與命名。相關城市已基本達到建設目標的,通過省級核查后,命名為貴州省“無廢城市”,有效期3年。
五、《方案》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級有關部門構建部門聯動協調機制,切實加大對“無廢城市”建設的組織和指導力度。
(二)加大資金支持。省級有關部門要強化政策資金統籌,加大對“無廢城市”建設支持力度。
(三)強化技術支撐。積極引入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等專業團隊,建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產、學、研、用基礎平臺。
(四)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以貴州省固體廢物管理信息系統為平臺,強化固體廢物產生、收集、貯存、轉移、利用、處置等全過程監管,實現固體廢物管理信息“一張網”。
(五)強化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新聞媒體及“兩微一端”等新興媒體資源,積極宣傳“無廢城市”理念與意義,提高全民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倡導綠色生產與綠色消費方式。
原標題:《貴州省“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推進方案》政策解讀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