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貴州省“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 建設推進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人民政府:
為穩步推進我省“無廢城市”建設,我們制定了《貴州省“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推進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2023年3月30日
(此件公開發布)
貴州省“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推進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和《國務院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國發〔2022〕2號),穩步推進我省“無廢城市”建設,根據《關于印發<“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環固體〔2021〕114號),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推動貴陽市、安順市開展“十四五”時期全國“無廢城市”建設,鼓勵其他市(州)及有條件的縣級行政區積極開展省級“無廢城市”及“無廢細胞”建設,形成貴陽市、安順市率先突破,其他城市梯級推進的“無廢城市”集群,為“十五五”進一步推進國家級“無廢城市”建設打好基礎。到2025年,“無廢城市”固體廢物產生強度較快下降,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無害化處置能力有效保障,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用充分發揮,基本實現固體廢物管理信息“一張網”,“無廢”理念得到廣泛認同,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二、主要任務
(一)強化頂層設計引領,科學指導“無廢城市”建設
1.堅持統籌謀劃,協同一體推進。科學指導地方因地制宜編制“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充分吸納省內“十四五”相關規劃、行動方案等關于固體廢物管理內容作為主要任務,強化統籌謀劃理念,一體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2.培育“無廢細胞”,助力“無廢城市”建設。鼓勵各地創建“無廢園區、無廢醫院、無廢學校、無廢小區、無廢鄉鎮”等“無廢細胞”,全面提升公眾參與度、認知度和滿意度,厚植全民“無廢理念”,助推“無廢城市”建設。
(二)推進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促進綜合利用產業高質量發展
1.加強創新體系建設。針對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難點、堵點,開展綜合利用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平臺建設,積極探索綜合利用路徑,加快形成創新成果并實現產業化應用。依托貴州大數據優勢,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提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信息化管理水平。
2.推動工業技術改造。推廣應用先進工藝技術,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推動工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發展,強化生產過程資源的高效利用、梯級利用和循環利用,降低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鼓勵產廢企業加強生產過程管理、優化固廢處理工藝,提高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品質,降低綜合利用難度。
3.提高綜合利用水平。推動工業固體廢物按元素價值綜合開發利用,加快推進工業固體廢物有價組分提取、建材生產、市政設施建設、井下充填、生態修復、土壤治理等領域的規模化利用,實施一批規模化、高值化綜合利用項目,著力提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
(三)推行農業綠色生產,促進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
1.推動農業現代化綠色發展。加大廢舊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等回收處理力度,推動農作物秸稈、林業廢棄物、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等農林廢棄物高效利用。研究推廣機械深耕精細化還田、秸稈快速腐熟等秸稈還田技術,推進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
2.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加快發展種養有機結合的循環農業,集成推廣“畜—糞(肥)—果(蔬)”“稻魚鴨”等模式。以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為抓手,畜牧大縣和規模養殖場為重點,按照“前端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思路,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鼓勵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戶采用“種養結合”、“截污建池、收運還田”等模式。
(四)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垃圾“三化”水平
1.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以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為引領,促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推行生態設計,提高產品可回收性。引導實體銷售、快遞、外賣等企業嚴格落實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的有關規定,避免過度包裝,可采取押金、以舊換新等措施加強產品包裝回收處置。嚴格落實國家關于禁止或限制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利用的要求。推進快遞包裝減量化、可循環化,減少郵政快遞寄件二次包裝。鼓勵使用再生紙制品,加速推動無紙化辦公。督促餐飲經營單位開展“光盤行動”,引導消費者適量消費,提倡節約文明用餐,建立制止餐飲浪費的長效機制。
2.完善生活垃圾分類設施體系。進一步規范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方式。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加強收集站(點)的環境衛生管理。完善生活垃圾分類轉運設施,加大運輸環節監管力度,防止運輸過程“拋、滴、漏”,杜絕生活垃圾“先分后混”“混裝混運”。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以30戶以上自然村寨為單位,集中解決收集站點布置缺漏、重復布置、破損嚴重等問題,按照《貴州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技術導則》規范合理配置收集站點。
3.加快推進生活垃圾終端處置設施建設。加快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建設。各市(州)按照處理能力與服務范圍內垃圾清運量相匹配、選址點位與服務范圍內垃圾運輸距離經濟合理等原則,鼓勵采用共建共享方式,積極推動《貴州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中長期專項規劃(2020——2030年)》實施。明確飛灰處置途徑,以市(州)為單位結合服務范圍、運距等因素合理布局生活垃圾焚燒飛灰處置設施,保障飛灰安全處置。加快補齊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短板。結合當地廚余垃圾特征和收集情況合理選擇處理工藝,按照科學評估、適度超前原則,采取集中與分散處置相結合的方式,鼓勵采用區域共建共享方式,統籌推進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積極推行收運處置一體化,探索建立市場化的建設和運行模式,提升廚余垃圾處理水平。構建有害垃圾“收、運、處”體系,確保有害垃圾全部無害化處置。
4.加強分類處理產品資源化利用。加強餐廚廢棄物、廚余垃圾和農村有機易腐垃圾處理技術應用,加大堆肥、沼液、沼渣等產品在農業、林業生產中的推廣應用。推動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轉型升級,依托優質再生資源企業和經營服務網點,完善廢舊物資回收利用體系。推動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延長再生資源產業鏈條,實現應收盡收、再生利用。
(五)聚焦轉型升級,推動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
1.進一步加快推進資源化利用建材應用。在建設工程中推廣以工業固體廢物為原材料的高性能混凝土、新型墻體材料、普通混凝土制品及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推動磷石膏、粉煤灰、煤矸石、尾礦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的資源化利用。
2.重點區域推進裝配式建筑規模化發展。以貴陽市、遵義市、安順市中心城區和貴安新區直管區為裝配式建筑發展積極推進地區,其他區域為鼓勵推進地區。大力推進政府投資項目采用裝配式建造,積極培育發展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示范項目。
3.加快推進綠色建材工程應用。加大綠色建材產品研發力度,推動建材循環利用,大力發展綠色建材產業,帶動本地建材企業按綠色建材要求轉型升級,引導綠色建材評價向綠色建材認證轉變,積極鼓勵和推動企業進行綠色建材認證,打造綠色建材產業化示范基地。推進建筑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
(六)強化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切實防控危險廢物環境風險
1.加強危險廢物環境監管。開展危險廢物污染治理攻堅專項行動。落實重點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場所退役費用預提和管理辦法,探索建立危險廢物跨省轉入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和“點對點”定向利用豁免管理。開展危險廢物集中收集貯存試點,優先支持鉛蓄電池、礦物油等生產企業依托銷售網點回收其產品使用過程產生的危險廢物。強化生活垃圾焚燒飛灰規范化處置、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處理企業環境監管。推進危險廢物處理全過程溯源監管,嚴厲打擊違法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危險廢物的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2.強化危險廢物處置和風險防范。依法推進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行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化規模化布局,推動危險廢物處置產能與本省需求相匹配。加快補齊危險廢物收集、利用、處置能力短板。推進危險廢物利用處置企業能力和水平提升,支持大型企業內部共享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支持優勢企業兼并重組,實行收集轉運處理一體化,逐步淘汰工藝落后、規模小、能耗和環境風險安全隱患較大的企業。加強醫療廢物分類管理,深入推進醫療廢物可追溯信息系統建設,建立醫療廢物協同應急處置工作機制,提升重大疫情下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能力。有序推進水泥窯、工業窯爐協同處置危險廢物。
(七)加強制度、技術、市場和監管體系建設,全面提升保障能力
1.建立健全固體廢物環境管理制度體系。建立部門責任清單,完善各類固體廢物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等環節的部門職責邊界。完善固體廢物統計范圍、口徑、分類和方法。實行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增強固體廢物管理信息透明度。深化固體廢物分類分級管理、生產者責任延伸、跨區域處置生態補償等制度創新,提升綜合管理效能。
2.建立健全固體廢物環境管理技術標準體系。加快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技術推廣應用,加大領域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加強固體廢物利用處置技術模式創新。梳理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農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險廢物等固體廢物現行管理技術標準,結合《貴州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以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為核心,進一步完善固體廢物相關技術標準規范。
3.建立健全固體廢物環境管理市場體系。優化市場營商環境,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無廢城市”建設工作。落實有利于固體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的稅收、價格、收費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無廢城市”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強“無廢城市”建設的市場化投融資機制和商業模式探索,深化政銀合作,更好發揮社會資本的市場配置作用。
4.建立健全固體廢物環境管理監管體系。完善固體廢物環境信息管理,打通多部門固體廢物相關數據,形成高效監管格局和服務模式。健全環保信用評價體系,推動將工業固體廢物重點產生單位和利用處置單位納入環保信用評價管理。在危險廢物經營單位全面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環境監管模式,建立健全環境污染問題發現機制。全面禁止進口“洋垃圾”,嚴厲打擊利用進口“洋垃圾”加工生產企業的違法行為。加快開展區域內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治理排污單位排污許可證核發,督促和指導企業全面落實固體廢物排污許可事項和管理要求。
三、實施步驟
(一)建立“無廢城市”梯隊。貴陽市、安順市按照關于印發《“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環固體〔2021〕114號)開展“十四五”時期全國“無廢城市”建設。“十四五”時期其他年度申報省級“無廢城市”的,可由市(州)或縣(市、區)人民政府提出申請報送省生態環境廳。
(二)制定實施方案。申報省級“無廢城市”的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參照本方案任務和貴州省“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見附件),科學編制“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實施方案編制完成后報送省生態環境廳,由省生態環境廳組織專家評審。
(三)組織開展實施。實施方案經評審通過后實施,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的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作為“無廢城市”建設的責任主體,建立專門工作機制,制定廢物清單、責任清單、任務清單、項目清單,逐級細化分解各項任務,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加強工作調度、督導和考核,確保實施方案落地落實見效,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四)開展總結評估。建設期間,相關城市對“無廢城市”建設總體情況、主要做法和成效、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等進行總結,形成總結報告,并于次年1月底前報送省生態環境廳。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級有關部門對各地“無廢城市”建設進行技術指導,并適時總結各地“無廢城市”建設成效經驗,把行之有效的創新舉措制度化,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加強推廣應用。
(五)核查與命名。相關城市組織實施建設后,對照通過評審后實施方案的建設指標自查,已基本達到建設目標的,可向省生態環境廳提出核查命名申請。省生態環境廳在收到核查命名申請后,組織省級核查,通過省級核查的相關城市,省生態環境廳按程序審議通過后,命名為貴州省“無廢城市”,有效期3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級有關部門構建部門聯動協調機制,切實加大對“無廢城市”建設的組織和指導力度,有效推動“無廢城市”建設各項工作。相關城市根據“無廢城市”建設需要,成立相應的領導協調機制,積極推動“無廢城市”建設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二)加大資金支持。省級有關部門要強化政策資金統籌,加大對“無廢城市”建設支持力度。建設“無廢城市”的城市要完善政策體系,結合財力統籌安排資金,將“無廢城市”建設相關資金納入政府預算。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建立完善多元化投入渠道,充分吸引社會資本加大投入。
(三)強化技術支撐。積極引入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等專業團隊,建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產、學、研、用基礎平臺。充分發揮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作用,推動固體廢物利用處置技術成果共享和轉化。支持產廢企業建立技術研發機構,重點突破源頭減量、過程減害與高效綜合利用關鍵技術。
(四)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以貴州省固體廢物管理信息系統為平臺,強化固體廢物產生、收集、貯存、轉移、利用、處置等全過程監管,輔助各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快速掌握轄區內固廢現狀,為其監管決策、預警響應等提供信息化技術支撐,實現固體廢物管理信息“一張網”。
(五)強化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新聞媒體及“兩微一端”等新興媒體資源,積極宣傳“無廢城市”理念與意義,提高全民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倡導綠色生產與綠色消費方式。
附件:貴州省“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
為指導城市做好“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推動城市大幅度減少固體廢物產生量,促進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降低固體廢物危害性,最大限度降低固體廢物填埋量,穩步提升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以關于印發《“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環固體〔2021〕114號)為指導,結合我省實際制定《貴州省“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以下簡稱《指標體系》)。
《指標體系》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原則,由5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和61個三級指標組成。
一級指標主要包括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最終處置、保障能力、群眾獲得感等5個方面。二級指標主要覆蓋工業、農業、建筑業、生活領域固體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以及制度、技術、市場、監管體系建設與群眾獲得感等17個方面。三級指標是對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具體細化和量化,共61項。
將三級指標劃分為三類:第I類為必選指標(標注★),共25項,來源于關于印發《“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環固體〔2021〕114號),是各地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均需落實的約束性指標,見附表1。第II類為可選指標,共33項,來源于關于印發《“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環固體〔2021〕114號),是各地依據城市類型、特點及任務安排進行選擇的指標,見附表2。第III類為省級特色可選指標,共3項,來源于《貴州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貴州省生活垃圾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是適用于我省無廢城市建設而選擇的指標,見附表3。此外,鼓勵各地結合自身發展定位、發展階段、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經濟技術基礎等差異性,聚焦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自行在附表3中設置具有地方特色的自選指標。各項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現有統計調查數據和專項調查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