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堰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十堰市發展循環經濟產業三年行動方案》,以”
再生金屬循環利用、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為重點,高水平建設現代化”城市礦產"基地。著力提升重點行業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提升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水平,推進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大宗固廢規模化、高值化利用。持續推動農業綠色循環發展,構建具有十堰特色、集約高效的循環經濟體系,有力支撐我市在全省率先實現綠色崛起。
全文如下:
十堰市發展循環經濟產業三年行動方案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對促進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建成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具有重大意義。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一主四優多支撐”產業發展的安排部署,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深化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解和認識,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搶抓“雙循環”和“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機遇,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以再生金屬循環利用、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為重點,高水平建設現代化“城市礦產”基地。著力提升重點行業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提升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水平,推進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大宗固廢規模化、高值化利用。持續推動農業綠色循環發展,構建具有十堰特色、集約高效的循環經濟體系,有力支撐我市在全省率先實現綠色崛起。
二、主要目標
(一)總體思路
以突破性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和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升級為抓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突出再生金屬循環利用重點,努力做大增量;聚焦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方向,努力補齊短板;提升大宗固廢綜合利用質效,努力守住底線。創建循環經濟產業省級示范園區、汽車發動機再制造示范基地、
再生資源回交易平臺三大支撐平臺。努力打造全國循環經濟創新基地、商用車零部件再制造基地、中南廢舊電子電器交易中心。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市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規模達700億元。其中:
再生金屬循環利用——廢鋼、廢金屬利用量超過500萬噸,產業規模610億元。
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報廢汽車資源化利用量達到5萬輛,產業規模60億元。
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大宗固體廢棄物利用量達到1600萬噸,產業規模30億元。
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預期目標

三、重點任務
聚焦重點領域,以資源合理循環利用為抓手,完善產業鏈,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產業高值化發展水平,支撐構建十堰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
(一)積極打造千億循環產業集群。重點圍繞房縣再生銅、再生鋁、再生鉛、稀貴金屬利用、廢舊鋼鐵回收熔煉等現有循環產業,延伸發展銅基、鋁基等新型合金材料,推動合金鑄件、板帶箔材、型材、鍛件等再生資源在各生產領域廣泛應用。加強與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戰略合作,精準布局產業鏈、供應鏈,針對性引進研發項目和投資主體,加大技改擴能力度,切實提升資源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全力打造房縣千億循環產業集群。到2025年,我市廢鋼利用量達到400萬噸,再生有色金屬產量達到100萬噸。(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商務局,房縣人民政府)
(二)提升報廢汽車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鼓勵企業延伸產業鏈,以報廢機動車“五大總成”(發動機、方向機、變速器、前后橋、車架)再制造為主攻方向,培育汽車關鍵零部件再制造產業集群。加快張灣區天鋼循環產業園報廢機動車拆解處理等項目建設,積極推進報廢汽車、電動車等機動車拆解及關鍵零部件深加工,構建廢舊機動車拆解加工循環產業鏈。搶先布局新能源汽車電驅動、電機等基礎核心零部件再制造能力。培育專業化再制造舊件回收企業,支持建設再制造產品交易平臺,鼓勵企業在售后服務體系中應用再制造產品并履行告知義務。支持湖北天鋼集團轉型發展,加快張灣區報廢機動車拆解處理和鄖西汽車發動機再制造示范基地等項目建設,形成每年超5萬輛的報廢汽車及廢舊動力電池規模化回收、分選處理能力。深化以廢舊輪胎為主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鏈,將十堰伊克斯達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打造成廢舊輪胎綠色生態循環利用產業示范基地。(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發改委,茅箭區、張灣區、鄖西縣人民政府)
(三)開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提質行動。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網絡。逐步建立“龍頭企業主導+個體回收+回收基地+信息管理”廢舊電子產品回收和綜合利用網絡,加快培育骨干企業,支持規范拆解企業工藝設備提質改造,推進智能化與精細化拆解,形成電子廢棄物“回收—破碎—拆解—分離提純—電子電器原材料”循環產業鏈,促進高值化利用。推進湖北天鋼循環經濟產業園廢棄電子產品資源化利用、湖北城源科技有限公司廢舊家電資源化利用等重點項目建設。(牽頭單位:市商務局;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各縣市區)
(四)加強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嚴格落實秸稈禁燒制度,進一步完善秸稈收儲運體系,積極構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循環產業鏈,全面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及全量化處置,推廣秸稈高值化、產業化利用,實現秸稈資源化逐級利用和污染物零排放,培育秸稈收貯利用能力達5000噸的龍頭企業。推動畜禽養殖廢物資源化利用,加快發酵飼料、沼氣、高效有機肥等技術集成應用,重點培育鄖陽區湖北沃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十堰市綠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骨干企業。力爭到2025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1%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責任單位:市林業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市區)
(五)提高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加強統籌協調,探索建立建筑垃圾分類管理制度,規范建筑垃圾堆放、中轉和資源化利用場所建設;大力推廣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利用新技術,構建循環利用產業鏈,提高儲運、分類處理能力,加快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開發和應用。重點培育湖北桓赫環保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華新水泥)華新鄖陽循環經濟建材產業園、竹山縣振鑫新型建材有限責任公司等一批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骨干企業;鞏固十堰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全國試點城市創建成果;推進我市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到2025年,城鎮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以上。(牽頭單位:市城管執法委;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各縣市區)
(六)提升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能力。加強粉煤灰冶金渣、工業副產石膏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等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以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包括粉煤灰、煤渣、尾礦渣)綜合利用為重點,提升固廢資源化利用產業能級。積極培育湖北京堰建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骨干企業,探索固體廢物高效綜合利用產業新模式。到2025年,全市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70%以上。(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市區)
四、保障措施
(七)建設回收利用網絡。積極推行“互聯網+回收”新模式,增加信息化、智能化可再生資源回收業態,提升大宗固廢綜合利用能力,完善物流體系,搭建再生資源監測、回收、交易綜合信息平臺,實現線上線下協同,提高規范化回收企業對個體經營者的整合能力,進一步提高居民交投廢舊物資便利化水平。(牽頭單位:市商務局;責任單位:市供銷社、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各縣市區)
(八)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全覆蓋。全面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不斷提升園區核心競爭力和產業循環關聯度。進一步合理布局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和公用工程,實施產業鏈招商,實現園區項目間、企業間、產業間橫向耦合、縱向延伸、循環鏈接。推進既有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化、綠色化改造,大力實施清潔生產,促進公共設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級利用、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處置。推動園區內不同行業企業以物質流、能量流為媒介進行鏈接共生,支持建設電、熱、冷、氣等多種能源協同互濟的綜合能源項目。(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市區)
(九)支持產學研深度合作。充分發揮中國環境科學院、清華大學、省環科院等已引入研發機構作用,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加強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加快清潔生產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與標準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清潔生產服務業。強化數字技術賦能循環利用,推動數字技術在廢棄物產生端、回收端、利用端的多場景應用。(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各縣市區)
(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統籌全市現有專項資金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優先支持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服務平臺等重大工程和能力建設。加大政府綠色采購力度,積極采購再生資源產品。落實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等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循環經濟領域重大工程的投融資力度。加強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加大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對循環經濟有關企業和項目的支持力度。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重點保障資源循環利用項目建設的用地、用能、用水和環境容量等需求。加強制度供給,進一步完善循環經濟統計評價制度、標準標識認證等基本管理制度,同時加強報廢機動車、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回收拆解行業管理,規范市場秩序。(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財政局、人行十堰市中心支行、十堰銀保監分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稅務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商務局,各縣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