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巍巍大別山東西綿延380公里,隔開長江與淮河。大別山北坡的降水匯聚發育成淠河,流過安徽省六安市城區,一邊滋養著六安人民,一邊繼續向北奔向千里淮河。
新平臺,讓水治理變簡單
在六安水管家智慧調控中心,城區27個泵站、7個水質凈化廠、4座供水廠、5個調蓄池、1座中水廠、1座污泥處理中心,以及4000多公里供排水管網的運行狀態全部實時清晰呈現在一塊大屏幕上,“水管家”的工作人員正根據各類數據對城市各個涉水環節進行科學研判調度。
城市排水管網相鄰兩個檢查井液位數值差距較大,可能出現淤堵,工作人員第一時間派單給運維人員攜帶監測機器人前去檢查確認并消除污水冒溢風險。
“這里是六安水資源調度的‘大腦’,發現管網淤堵只是它眾多功能中的一個,分布在城市各處5000多個
傳感器,讓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做出科學研判。”智慧調控中心工作人員羅功宇說。
主要河流來水、自來水、水質凈化廠里需要凈化處理的水、排水管網中的水、城市河道中的水……它們看似各自獨立,卻又彼此關聯。
如何讓這些水在一張大屏上實現精準調控?“系統治理是基礎,涉水資產全監全控是關鍵。”六安市三峽智慧水管家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顏瑩瑩說。
和很多城市一樣,六安也曾經歷著“成長的煩惱”,伴隨著社會、人口、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污水處理能力不足、排水管網基礎薄弱、均河、城區10多條內河存在“黑臭”問題、防洪排澇能力偏低、淠河水質惡化等問題成了當地百姓的“心頭病”。
“過去不同主體在給水、污水處理、排澇等環節‘單兵作戰’,治水成本高,很難保持長效。”顏瑩瑩告訴記者,長江環保集團以系統治理思路為六安開出了“廠網河一體化、供排水一體化”治理方案。
2019年,六安市政府與三峽集團所屬長江環保集團簽署合作框架協議,系統性啟動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通過新建擴建水質凈化廠、整治河道、疏通淤積、建設泵站、新建改造排水管網、建設水利樞紐等措施,六安市主城區污水處理能力從日均18.5萬噸提至日均41.5萬噸,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44.8%提升至71.34%,中心城區范圍內13條黑臭水體全部銷號……
“如果說系統治理讓水資源利用的各個環節脈絡更加清晰明了,為建立調度‘大腦’奠定了基礎,那么管網、泵站、水廠等涉水資源統一運營則是實現集中調度的關鍵。”顏瑩瑩說,關于系統治水理念,六安市政府與三峽集團高度默契,六安市將城區涉水資產全部交給三峽集團建設運營。
六安市成立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各區、市直有關單位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出臺《六安市城區“水當家”監管服務工作導則(試行)》,“水當家”與“水管家”建立起“一對一”有效工作機制。由長江環保集團六安水環境項目公司與當地的排水公司、自來水公司整合而成的六安市三峽智慧水管家有限責任公司應運而生。六安市告別了過去“九龍治水”,實現“政府當家、企業管家”的專業化治水模式。
新結構,讓“水管家”更高效
有了全業態涉水設施,如何提高運營效率,擁有水電調度看家本領的三峽“水管家”自然而然想到了這種跨界組合。
2022年,在六安城北水質凈化廠內,借鑒水電行業成熟的“集控”模式的六安水管家智慧調控中心開始籌建,一直在六安自來水公司從事供水調度的羅功宇和來自水電行業的呂臣凱對于加入這個項目十分振奮。
“這是一個讓我們大展身手的平臺,讓我對水務行業下一步的發展信心滿滿。”呂臣凱說。
基于三峽集團智慧化管理和調度技術基礎和創新,由“水管家”團隊自主研發的“業態全覆蓋、數據全監視、操作全遠控”的調控系統從想象變成了現實,水務運營在六安真正實現了從“孤島式運營模式”向“智慧調控運營模式”的轉變。
“技術的創新必然要組織結構的創新做支撐,如何讓智慧調控中心高效發揮作用,則需要打破原有自來水廠、水質凈化廠等涉水設施的運行管理方式。”顏瑩瑩說。
在智慧調控中心正在搭建的同時,六安市三峽智慧“水管家”有限責任公司對排水公司、自來水公司的人員進行了資源整合科學排列,組成智慧調控中心、設備物資中心、檢測中心等專業化中心進行垂直管理,水質凈化廠、自來水廠等涉水設施從原來獨立運行的單元就變成“場站班組”,人員管理更加精簡高效。
“比如之前每個廠都有單獨的檢修班,但是人員分散、專業能力參差不齊,現在組建的設備物資中心統一負責設備物資管理和檢修,在指揮大腦的支持下,可以做到精準派單快速響應,設備保障水平也得到了提升。”顏瑩瑩說。
通過智慧調控中心的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源整合的管理創新,“水管家”的“大腦”和“四肢”配合更加高效協調,如今,小到一個水質凈化廠,能通過精準曝氣、精準加藥實現遠程運營、節能降碳、降本增效;大到一座城市,可以通過供排一體、廠廠聯動、廠網聯動進行智慧調控,真正實現了集廠網河、供排澇、投建運于一體的水循環完整閉環管理。
新角色,描繪人水和諧新畫卷
幾年間,一群“老三峽人”在治水道路上變成了“新六安人”,同樣有一群“老六安水務人”在新的角色上變成了“新三峽人”。
盛夏時節,淠河六安市城南水利樞紐鑲嵌在藍天碧水之間,這里已經成為當地百姓新的游玩打卡點。2023年12月底,在六安開發區東城供水廠工作了18年的陳習坤作為負責人被調到城南水利樞紐,以新的角色開啟新的工作。
城南水利樞紐工程與城區兩個橡膠壩形成的三個梯級閘壩可蓄水1億立方米,有效解決淠河枯水期生態基流問題,同時對于攔蓄上游來水、營造生態濕地、改善兩岸水生態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培訓學習,我已經完全適應了新的崗位,這幾年六安城市水環境得到了巨大改善。我作為六安市民,又是三峽‘水管家’的一分子,感覺十分自豪。”陳習坤說。
與城市南端水利樞紐遙相呼應的城北,淠河岸邊占地2600多畝蘇大堰濕地公園樹木蔥蘢、水清魚躍,吸引著眾多市民前來休閑游玩。
炎炎夏日里,負責人梁松正在指揮工人對公園水生植物進行養護,今年5月,剛從六安東部新城自來水廠調到蘇大堰濕地公園,他就被這里優美的環境所吸引。
“通過生態技術,每天24萬噸水質凈化廠尾水在這里實現水體自然凈化。這里是保障淠河水環境質量的重要一環,可以說既有‘顏值’、又有‘實力’,我一定盡力把這里守護好。”梁松說。
在城區,六安鳳凰橋水質凈化廠負責人陳得松雖然不像陳習坤、梁松一樣走上新崗位,但他的角色一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就是管污水,現在是管‘寶貝’。”陳得松笑言。
鳳凰橋水質凈化廠以“水質永續、資源循環、能量自給、環境友好、適應靈活、智慧融合”為理念打造,通過資源化利用,這里的污泥、污水分別化身營養土和園林用水、電廠冷卻水,每年可節約藥劑1500多噸,切實減污降碳、降本增效。
高空俯瞰,如今淠河清澈寬闊的水面環繞月亮島,蜿蜒流過六安,兩岸景色宜人。城市里,“水管家”們正奮斗在各自工作崗位,共同描繪人、水、城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值總:王東紅
編輯:任賢 雷海超 程林 杜健偉
美編:李敏 閻澤群 肖霄
來源:中國三峽集團
攝影報道:崔徐波
原標題:革命老區有了智慧“水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