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綠色工業園區
“這次主要是要針對工業園區的違法違規排放等現象進行嚴打。”陳善榮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因為內部監管失效,在無序競爭的情況下一些地方工業園區盲目進行招商引資,加上缺乏有效的監管,導致很多的工業園區滋生了大量的污染排放企業,環保工業區反而成為環保“盲區”。
工業園區變成污染“重災區”
工業園區本是讓產業集聚發展、促進區域經濟規模發展的載體,但由于部分園區忽視環保、不注重節能減排,致使這個產業集中區也成為了污染聚集區。
以水污染為例,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一些工業園區在招商伊始就承諾企業進入園區后,不需考慮污水處理問題,一些工業園區對于入園企業有水處理要求,但是實際上執行的卻,造成污水處理廠嚴重超設計負荷運行。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洪波表示,在這方面,有的地方政府做得不好,甚至為了GDP饑不擇食。”事實上,產業園區如果做得好,有利于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因為在園區中可以通過產業鏈銜接實現能源梯級利用和資源循環,降低治污成本
工業園區成為環保的“重災區”,表面原因自然是企業一味追求利潤而無視環保責任,但深究一步便會發現,這些企業敢于長期違法排污,是因為環境管理處于真空狀態,他們既不怕查,也查不怕。不怕查,是因為他們大多是當地政府招商引資來的,格外受政府禮遇,一般的執法檢查,不是繞道而行,便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得過且過;查不怕,是因為執法往往雷聲大、雨點小,即使處罰,相對于排污的收益也是九牛一毛。
環保加速 創造綠色工業園區
工業園成“污染園”、明星企業成污染大戶的事件數不勝數,不少地方招商引資、環保執法中都在急功近利心態主導下不同程度地存在“媚商”現象,“唯GDP論”在一些地方領導干部中還有相當大的市場,環境評價還沒有被納入政府考核內容,“綠色GDP”“責任追究”等等還沒有真正落實,說到底,是一些地方領導還沒有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
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盡快把環保情況作為檢驗各地區、各部門工作質量的重要標準,作為檢驗各級領導干部法制觀念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標準,用科學手段規范干部行為,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從根本上解決工業園區管理粗放的現狀。
同時環保部門還將保護工業園區環境作為制度化的目標確定下來。通過嚴把評審關,提高門檻等方式,鼓勵和支持技術起點高、采用清潔工藝的項目,嚴格控制耗能多、水耗大、污染重的行業和項目。對農村地區的礦區開發、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具有重大生態環境影響的項目,尤其是可能導致污染轉移的城鄉或地區之間產業轉移的項目實行嚴格把關。把確保人民群眾飲水安全,作為環評審批的首要條件。從而加強“三同時”執行的監管力度,對所有環評審批的建設項目,環保部門進行全程檢查,強化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分階段追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