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空氣污染黑榜奪冠 環境優先責任重
冬季燃煤成主因
統計顯示,徐州為1月平均AQI第二高的城市,達到了166.52,僅次于淮安。不過,還有另外一組數據,31天的時間內徐州共13次成為當日全省空氣質量差的城市,占比近半。同時徐州僅有6天AQI低于100,其他25天的時間都陷入污染當中。
從徐州市環保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從1月1日到1月31日,徐州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的天數為8天,優良率25.81%,與2013年同期相比雖然增加了5天,但六級嚴重污染的天數也比同期增加了2天。PM2.5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是28天,平均濃度為0.133mg/m3,比上年同期比較升高5.56個百分點。
徐州市環保局環境監測中心站分析認為,造成徐州市空氣污染質量屢登“黑榜”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冬季燃煤取暖造成煙塵等污染物排放增加,二氧化硫、PM2.5污染物加重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根據當地環境監測中心站在黃河新村站點進行的PM2.5源解析初步結果可以看出,供暖前燃煤、二次源(主要為硫酸鹽、硝酸鹽)對PM2.5貢獻率為29%,而供暖后燃煤、二次源對PM2.5貢獻率猛增至47%,也就是說,供暖季節燃煤量的增加對徐州市的環境空氣質量影響很大。
環保優先堅定不移發展
徐州市應堅持走“環境優化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強化生態優先的制度保障。該市先后頒布實施了《徐州市城市綠化管理條例》、《徐州市城市重點綠地保護條例》等多部地方性生態法規,制定出臺了《徐州市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對擅自占用重點綠地實行“零容忍”,以法制“紅線”嚴守生態“綠線”。同時,還建立了“四位一體”全覆蓋的生態文明考核體系,逐年加大權重,嚴格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和責任追究制。市財政每年安排不低于3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引導和支持縣、鎮、村生態創建工作。將污水處理廠、垃圾收運體系、集貿市場規范化建設等環境基礎工程列入全市“三重一大”項目,在資金上優先安排、重點保障。還制定出臺了相關意見,設立10億元“天更藍”專項基金,全面提升空氣質量。
徐州市委書記曹新平表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全市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近年來,我們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中之重,大力實施“采煤塌陷地治理”、“采石宕口修復”、“進軍荒山”、“精品園林”、“藍天碧水”等重大生態工程,以生態轉型帶動產業轉型、城市轉型、社會轉型,初步實現了生態環境由“灰”到“綠”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