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被動為主動 經濟手段擔治霾重任
藍天白云是人們對美麗中國樸素的理解,治理大氣污染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今年以來,中東部地區連續多日出現嚴重的霧霾污染。“霧霾”正從一個環境名詞,演變成一個生態事件。這次霧霾污染,持續時間長,波及范圍廣。霧霾污染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舊有的經濟增長模式,根治起來絕非一日之功。
對于我國多地面臨的霧霾等環境問題,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建議,更多地運用資源稅、環境稅以及必要的補貼等經濟手段與市場形成互動關系來調節和治理環境問題,節能降耗。
“非常遺憾的是,在這方面由于種種既得利益的阻礙,實際上也包括所謂的老百姓既得利益的局限性,造成了眼界短視,大家幾乎都不認同通過資源稅等改革解決這個問題。”賈康說,政府說了多年,但真正的改革仍然爭議不休,在很多領域寸步未進。
我國自1978年實施排污收費制度以來,經濟手段在環境保護領域的應用已有30多年。從實際工作來看,一些經濟手段在實踐中的運用是卓有成效的。相比其他外在約束性的手段,具有內在激勵性的經濟手段對環境治理的正面效果更持久。但從總體來看,我國當前在環保領域應用的經濟手段種類不多、方式單一,部分經濟手段的作用因種種原因無法得到較好發揮,與預期中的效果還存在一定差距。
許多企業企圖以小的成本支出獲取大的收益,因此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往往會以種種手段逃避額外成本以保證自身利益不受損失,缺乏環境治理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現在有不少降低汽車排放污染的成熟設備,如尾氣凈化器等,政府不妨出臺相關政策,采取強制安裝、政府補貼等形式,促進此類環保產品的全面推廣。”專家表示說,只有讓企業看到市場,認為有利可圖,才愿意主動介入。
2月11日,環境保護部副部長翟青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去年中國環保工作進展時指出,為了配合《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順利實施,環境保護部提出了22項擬出臺的配套政策措施。其中已經出臺的環保電價、專項資金、新能源汽車補貼、油品升級價格等6項政策措施,體現了經濟手段的運用。
有專家分析認為,由于環境問題日益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國環境保護工作長期以來過多倚重行政手段的狀況已經開始改變,經濟手段將在今后的環境保護工作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首當其沖地體現在當下關注度高的大氣污染治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