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年春節假期剛結束,2月11日,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部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周生賢在京主持召開環境保護部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次會議,部署全面深化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改革有關工作。
周生賢在會上強調,要抓緊研究提出環境保護部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4年工作要點。要以這次討論確定的10項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改革舉措為綱目,要抓住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突出矛盾和關鍵問題,明確改革方向和重點,分清輕重緩急,設定路線圖和時間表,分層次、有秩序、積極穩妥地推進。
在上述會議召開的前一天,環保部刊發周生賢有關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的講話,耐人尋味的是,在這篇講話中,周生賢談到了與目前環保部管理領域“毫不相干”的森林、濕地、海洋等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問題,甚至用兩大段的篇幅談及“健全國有林區經營管理體制,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問題。
環保部高層的這一系列動作,引起了業界對啟動環保大部制改革的猜測。當前中國已進入環境高風險期,盡管形成了統籌管理共識,但卻仍面臨著眾多部門職能交叉、權責不清的現狀,部門協調問題仍舊突出。在此背景下,各界對于國土部、林業局、水利部、海洋局、農業部等相關部門中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職能,有可能并入環保部,實質推動“環保大部制”的消息給予了巨大關注。
部門博弈尚需全盤協調
“一條河幾個部門,水利部管水,我們管岸。他們上不了岸,我們下不了水。就像那首歌,‘妹妹坐船頭,哥哥在岸上走’。大家都在搶權,但一出事兒就先找環保。”環保部副部長潘岳此前表示,“我國要在環保上有所突破,上至國家戰略,下到現行體制,都必須進行調整。”
外界之所以特別關注環保部擴權也跟環保部多年來的弱勢地位有關。環保部成立于2008年,前身是環保總局,雖然從局到部行政級別都是正部級,沒有發生改變,但前者是國務院組成部門,后者只是國務院直屬部門,權力地位仍不可同日而語。然而環保部成立后中國糟糕的環境監管狀況并沒有得到顯著改觀,環保部在很多大型項目的環評上成了陪襯,引發外界不滿。
出現這種情況跟環保部的職能構成有關,面對發改委、國土部等部門在項目審批過程中的強勢以及能源化工等央企的財大氣粗,環保部往往無計可施。例如在2月11日國新辦就2013年全國環保工作召開的通氣會上,環保部有關負責人就表揚,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央企圓滿完成了全年環境任務,然而實際情況是油管爆炸、原油泄漏等引發的環境危機有目共睹。
按照環保改革路線圖,眼下,在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改革的大框架下,環保部正在對兩大問題進行重點研究:一是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二是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
對于這一消息,環保部科技司、政策法規司、生態司等多個司局相關負責人針對此事回應并不知情。同時表示,環保大部制改革“沒那么簡單”,成為共同的心聲。之所以不同部門之間的職能劃并難,是因為這涉及到部門利益。“廟大廟小涉及到部門權力的大小,但關鍵的是政府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
每次大部制改革,都在立新,都力圖祛除當時部委或行業間存在的制度詬弊,但是每過一段時間,我們就會發現,新的改革也帶來了新的弊病。
所以,在對現有的部委職能碎片進行合并整理的同時,我們是不是可以再多建立一個或幾個思考的維度,一種逆向的維度,就是先假設按照新方案組建了新的部委或新職能,然后研究其可能帶來哪些新的扯皮或者權利放大縮小等,畢竟,處于“旁觀者”或者“對立面”角度,才更容易看到自身的“問題”,知道了問題,再去衡量改與不改以及怎么改,只有這樣,部委改革才會有的放矢,才是良性的改革循環。
此外,業內人士表示,大部制的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但是環境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在此情形之下,A股的環保題材成為今年的熱門主題將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