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應了“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商機”這句老話,在霧霾污染日益嚴峻的形勢下,治霾成為地方政府民生領域的頭等大事。不僅空氣凈化器在家電行業異軍突起,各種“治霾神器”也在一些地方粉墨登場。
近日有媒體報道,蘭州市購置了高射遠程風送式噴霧機,可將自來水霧化并噴出600米遠,有媒體稱其“可有效對抗霧霾、粉塵等”。而日前西安市新城區市容園林局近日也新購多功能抑塵車投入使用,該“霧炮車”重10噸,能噴灑120米遠、70米高的水霧,有噴霧降塵作用,媒體將之稱為“治霾神器”。
重霾之下,心焦的不僅僅是百姓,作為政府來說,也對環境的持續惡化心焦不已,尤其是像西安這樣的“當地污染比較嚴重,PM2.5濃度也高”的城市,怎么盡大可能的消除霧霾帶來的對人身體的健康影響,成為政府和百姓共同關注的問題。
西安終確定用錢來解決這個問題——由西安市政府直接撥款近百萬元,購買“治霾神器”——大型霧炮車,據說這款產品重10噸,能噴灑120米遠、70米高的水霧,有噴霧降塵作用。面對有如此“神功”的治霾神器,卻有有大氣治理專家潑涼水稱稱,“其只能在短時間內減少空氣中大顆粒的濃度,但對PM2.5的作用則微乎其微”。
有專家還說,我國頻繁出現的霧霾,主要指PM2.5這類小顆粒污染物,氣象條件不好時,可能會在近地面兩三百米處形成污染層,即使用西安新城區那種多功能抑塵車進行噴霧,也只能在幾十米內,對PM2.5的作用微乎其微。可見,依靠“治霾神器”來治霾,根本就是治標不治本,甚至連“標”都治不了。據說在有的城市,由于道路噴灌系統失靈,花巨資購進的“治霾神器”,主要作用只是澆灌草坪、樹木,或清理道路、樹木、建筑上的灰塵,豈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浪費公共財政?
霧霾壓城,出現治霾的“神器”,不但沒得到掌聲,反倒迎來一片吐槽質疑,看似有點匪夷所思。這讓人想起“鋸箭療傷”的故事。據說,古時有位庸醫給人治箭傷,只將身外的箭桿截斷了事,至于身體中的箭頭,則稱那是內科醫生的事。治霾“大炮”與“鋸箭療傷”可謂異曲同工。
單看測試的數據,“治霾神器”似乎十分有效,但是別忘記,那是特定時間、特定區域的結果。而霧霾是不可能在局部存在的,它不會僅僅存在于“治霾神器”出現的地方。這是一個常識,根本無須引用專家所說的:“治霾神器”有點夸張,其治霾作用有限,但降塵還可以。所以必然出現這樣的尷尬,“治霾神器”出沒的地方,空氣質量得到一段時間的好轉,但“治霾神器”一離開,空氣的質量就會下降。此時,“治霾神器”的作用就更像是心理安慰,除非滿大街都是“治霾神器”,空氣質量才有可能得到根本好轉。這顯然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因此,“治霾神器”還是叫做“霧炮車”更好一點,它的作用應該在拆遷現場之類的地方發揮,而不是治理霧霾。
霧霾危害健康,商家卻從中看到“商機”,而且,由此還可能誕生一個“新興產業”,并帶動當地的GDP增長。若按這種思路,霧霾逾重,可能由此帶動的新興產業逾多。只是,如此產業鏈及背后的荒唐邏輯,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
治理霧霾,根子必須挖到,現代城市霧霾的根子在于不合理的產業結構以及行政部門對污染企業的監管不力上,所以應該從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減少高耗能污染企業數量,增加科技創業的實體,盡量減少污染源頭;另外,也應該加大對環境污染執法保護單位的執法培訓和監督,對一些沒有盡到責任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監督和曝光,只有從減少污染源頭和加強執法監督兩個方向入手,才能真正改善霧霾天氣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