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廢氣污染源監測體系缺失 專家呼吁加快立法
在PM2.5、PM10甚至VOC(揮發性有機物)逐漸成為大氣治理市場的熱點時,煙囪、煙道、汽車排氣筒等固定污染源的監測是一道先得邁過去的坎。
“我們要找到顆粒物的化學組分,找到它們的基因庫進行溯源,才能知道究竟是汽車尾氣,是電廠,還是船舶排放得多一些,但這需要很多新的方法。”在第15屆環博會期間,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伏晴艷表示,目前工業廢氣的固定源監測技術和體系仍存在較多空白。
“廢氣排放難以控制是因為測試中沒有統一的方法,必須從源頭到后面的治理都建立起一套標準的體系。”伏晴艷表示。拿VOC來說,有幾千甚至上萬種,而僅僅對數百種甚至幾十種有機物進行定量測試,大量不在名錄上就沒辦法測試,這對于監管來說就存在缺失。“這樣一來就沒有標準,氣體也就可以任意排放。”
自1985年起,我國在30年內建立了固定源廢氣監測體系,目前仍在不斷發展中。美國環境保護署制定的體系中有137個測試方法和規范,對于各種顆粒物,包括PM2.5、PM10、CPM(可冷凝顆粒物)都有對應的方法。與此相比,我國的固定源監測體系在各類污染物上都有欠缺,已經難以應付目前形勢的需要。
她表示,污染源測試方法中,PM10和PM2.5還沒有規范的方法,而CPM更沒有。此外,在在線監測領域也只有不到十年的經驗,缺失一些預判、感官指標的測試分析方法和規范體系。
工業廢氣污染控制應加快立法
目前部分研究結果啟示,造成中國頻繁出現范圍大、持續時間長灰霾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大氣中PM2.5或PM1及其前體污染物如SO2、NO2、NH3、VOC等嚴重超過了由當地氣候、地形等條件決定的環境容量。一旦出現持續靜穩天氣,污染物經均相和非均相化學過程產生的二次顆粒物將積累,并與一次顆粒物疊加,導致大氣中細粒子超標。
降低灰霾發生頻率,需控制油品質量和機動車尾氣污染;做好燃煤煙氣脫硫脫硝工作;對工業廢氣污染加快立法和新技術研發;農業區減少生物質的無組織燃燒。
相關專家表示,城市化的飛速發展,導致大量能源集中消耗和污染物集中排放。中國大氣污染物排放應制定更嚴格環保標準,并嚴格執行,才能有效解決現存問題。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曹軍驥指出,治理大氣PM2.5污染,要正確認識到城市大氣PM2.5的主要來源是人為排放源。
他提出將PM2.5污染防治納入各級政府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根據國家PM2.5新標準,修訂燃煤排放煙塵、工業粉塵、建筑工地等排放細顆粒物標準;開征細顆粒物新排污費,建立細顆粒物排放交易體系等建議。
三條路推動工業廢氣治理
從目前我國的政策,經濟發展具體情況以及西方發達市場的治污經驗來看,未來工業污染源的治理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能源結構調整。我國目前能源結構依然是以煤為主,當前環境問題特點也是是煤煙型,絕大部分環境問題都與燒煤有關系,所以限煤增氣多用電是必然方向。業內專家認為,我國天然氣相關產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二是推廣應用新技術。針對我國工業燃煤為主的實際情況,調整能源結構需要較長一段時間,采取清潔煤燃燒技術是比較實際的手段,國金證券此前的一項研究估計這個市場有超過1500億元的容量。上市公司科達機電自主開發出"Newpower清潔燃煤氣化系統",這是一種清潔、使用清潔煤炭的綜合利用技術,具有單爐產能大,氣化效率高、用煤要求低、無酚氰焦油排放等優點,并且有利于降低下游企業的運行成本,已成功應用于陶瓷行業及氧化鋁行業,為高耗能工業企業用煤提供了經濟的清潔能源解決方案。
三是對工業煙(廢)氣無害化處理。與之相關的主要是工業除塵、脫硫脫硝產業,其中脫硝產業面臨機遇大。目前業內主要脫硫脫硝產業、除塵器行業的相關上市公司有龍凈環保、國電清新、中電遠達、三維絲、科林環保、菲達環保、對于業內公司而言,市場一旦啟動,則需求或有可能推動公司業績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