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獲季節“狼煙四起” 加快秸稈焚燒資源化進程
農作物秸稈是農業副產品,在過去是一種重要的生產和生活資源,但近年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變使秸稈成了廢棄物。對農民來說,經濟的方法就是一把火燒之。對政府來說,一紙禁令是省事省時的管理方法,放火就罰,農民只能將之堆放在田間地頭,等待禁燒期過去,再付之一炬。
只堵不疏解決不了問題。秸稈禁燒措施難以持久,原因不在于政府禁燒措施嚴密不嚴密、農民的環保意識強不強,根源在于我們目前還沒有為這些廢棄的秸稈重新找到合適的出路。
秸稈其實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它既是可以就地利用的綠肥,收集之后進行深加工,也能成為造紙、牲口飼料乃至生物質發電的重要原料,資源化綜合利用的前景廣闊。但是,由于秸稈季節性強、收集成本高,目前秸稈的資源化利用問題很不理想。秸稈禁燒執法涉及廣大農村的千家萬戶,僅依靠行政手段,往往疲于奔命、顧此失彼,很難從根本上做好工作。
目前,秸稈利用的方式越來越多,比如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銷往企業做飼料、燃料等。但這些途徑都涉及到人力物力成本問題,農民覺得費時費事不劃算。因此,一方面需要政府起個引導幫助作用,比如給予農戶一定補貼、組織機械化作業。另一方面,要探尋收集成本小,農民操作便利的秸稈回收利用新途徑。秸稈利用的觀念慢慢普及,同時農民確實從中受益,一紙禁令也許就不再需要了。
禁燒期間怎么管?盯人戰術防火星,財政獎補農機。不讓燒后怎么辦?粉碎還田作肥料,企業回收作飼料。秸稈出路在哪里?應盡快解決資源化綜合利用問題。
6月17日,《河南日報》以《三門峽的老百姓舍不得燒秸稈》為題,再次介紹了禁燒秸稈的“三門峽經驗”,引發網友熱議。
“三門峽經驗”緣何讓人們看清了一個事實:不是秸稈焚燒難禁,而是缺乏對群眾的感情,對職責的敬畏,對社會的擔當。“三門峽的老百姓不舍得燒秸稈”,不是政府高壓下的管制得來的,而在于政府讓老百姓不是認識到了“危害”,關鍵的是老百姓得到了真“實惠”,群眾“舍不得燒了”。
都說群眾利益無小事,都說下功夫“解決后一公里”的問題,靠文件來檢驗,靠上級來督促,都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的出路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讓群眾得實惠。關注、研究秸稈處理的好經驗、好做法,是政府不容推卸的責任。尤其是在“家門口”搞教育實踐活動的當下,面對“狼煙四起”卻充耳不聞,“坐而論道”,應該受到譴責。
思路決定出路。同一個”秸稈焚燒”的消息,折射出“為民”的兩種群眾觀。“三門峽經驗”無疑是一種“為民”的智慧,是一種“為民”的擔當。當下,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正在進入“查擺問題、開展批評”階段,但愿每一位領導能體會體會到《河南日報》的“焦點網談”的良苦用心。相信各級領導能真正把“禁燒秸稈”擺上日程,沉入基層,腳踏實地地解決好“秸稈焚燒”問題,還百姓一片藍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