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亟不可待 多策并舉保“舌尖上的安全”
隨著土壤污染問題的凸顯,“土壤修復”這個有些陌生的名詞也逐漸走進公眾視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土壤修復工程”;4月通過的《環境保護法》修訂案增加了土壤修復的內容;今年國家還將出臺并實施《土地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遏制土壤污染惡化趨勢。
5月中下旬,環境保護部先后印發《污染場地修復技術應用指南》(征求意見稿)、《關于加強工業企業關停、搬遷及原址場地再開發利用過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前者作為土壤修復綱領性技術文件,于6月10日完成征求意見,有望今年底終完成;后者自發布之日起開始實施,搬遷企業須對污染負責。這標志著我國正在建立健全土壤修復相關制度。
近年來,土壤污染導致的食品安全頻有發生,不僅對人民健康造成威脅,也給農民利益和糧食加工行業造成巨大損失。2013年5月發生的大米鎘含量超標事件,就與土壤污染有關。事件被媒體曝光后,涉事鎘大米的原糧產地湖南,省內大米加工企業受到重挫,當地水稻滯銷,農民虧損嚴重。鎘大米事件并非個案,據環保部門估算,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200億元。
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綜合多樣,工業污染、城市污水、農業投放等多種污染源,都會對土壤形成綜合性污染并產生累加效應。以農業生產為例,過度施肥、不合理使用地膜等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滯后性和累積性,使土壤治理工作極其艱巨。
治理土壤污染首先應針對性地做好源頭治理,建立土壤污染監測體系和管理體制,盡快完善和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遏制土壤污染進一步擴大。其次,應實施土壤污染的行政問責,明確“誰污染、誰治理”的責任體系。第三,研究出一套經濟適用的防治技術,對土壤污染存量問題做好治理和修復工作。
在政策驅動下,土壤修復產業展現了良好的市場前景。由于相當一部分農林牧用地和工礦業場地污染嚴重,還有不少傳統產業將面臨轉產、搬遷或關停的現實處境,這些都給我國土壤污染修復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環保部生態司司長莊國泰也表示:“與大氣、水污染治理相比,我國的土壤污染治理總體差距較大。一旦市場打開,規模將遠遠大于大氣和水污染的治理。”專家普遍預計,土壤修復產業可形成萬億級的市場規模。
在我國耕地緊張的情況下,恢復土壤生產力的植物修復技術符合我國的國情,又比較容易被接受和推廣,希望國家從立法、政策上盡快出臺配套的土壤污染修復標準、規范,更好地引導土壤污染修復市場。
治理土壤污染任重道遠,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多策并舉,才是治理土壤污染的治本之策,才能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