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污泥處置進展緩慢 堆肥關鍵在于改變舊觀念
我國存在著嚴重的“重水輕泥”情況為應對由于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愈發顯著的環境問題,國家近幾年已逐步提高對環保的重視程度,并加強了一系列政策性資金的支持。十二五期間,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中,主要規劃任務投資總計4271億元,相較十一五投資的3320億元大幅增長了22.3%,而十二五投資規劃中,新建污泥處理處置投資347億元,相較十一五投資323億只增長了6.9%。從這份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我國仍存在著嚴重的“重水輕泥”情況,政府對污泥產業的投資偏頗以及低重視度,恰恰正是近十年間污泥處理處置“成績退步”的主要原因之一。
產業發展尚不成熟。我國污泥處理處置事業經歷了50來年的發展起伏。改革開放前,由于我國污水處理廠較少,進行簡易處理后的污泥作為農肥還未引發環境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延續至今,城鎮化的興起導致城市污水廠的大量建設,污泥的大量產生使得其處理處置問題日益凸顯,并逐漸成為污水處理行業面臨的一個難題。較于歐美發達國家已近百年的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歷史,我國的污泥處理處置仍略顯稚嫩。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污泥處理技術“百花齊放”,卻沒有形成一種主流、成熟的處理技術,也未有某種技術能完全達到處置標準的要求。
根據環保產業追蹤污泥管理數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具有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污泥能力的污泥處置中心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干化焚燒、好氧發酵和厭氧消化所占市場比例分別為54.9%、27.6%和13.1%,其他技術路線占7.9%。從技術難度比較,填埋的技術難度低,其次是土地利用,難度高的是焚燒,且一次性投資大,后期維護費用高。由此可見,在污泥處理處置領域內,技術已并不是阻礙污水處理收尾的主要問題。
成本問題對行業發展形成制約。循環經濟是實現國民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需要,而城鎮污水處理后產生的污泥中富含大量的有機物,以及豐富的氮、磷等植物所需的營養物質,如果將其充分回收利用,既能無害化污泥,又得到了回收效益。但是,污泥中同時含有重金屬、氯聯苯和二惡英等有害物質,因此能否有效降低其總量已成為污泥資源化的關鍵。
全國范圍內污泥處置進展緩慢
《“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全國規劃建設城鎮污泥處理處置規模518萬噸/年。全部建成后,各省(區、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均達到規劃確定的目標,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產生的環境隱患將得到有效遏制。
然而,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環境修復中心陳同斌則表示了擔憂,目前各地建設污水處理廠熱情很高,但國內污泥、餐廚以及其他有機垃圾均存在產量缺乏統計、技術路線不清晰、處理目標過高、產生主體責任不清等問題,可能導致“十二五”污泥處置規劃的目標難以完成。
《中國水業市場研究報告(2013)》(以下簡稱《報告》)稱,目前,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依然十分緩慢,全國近80%的污泥沒有得到穩定化、無害化處理,絕大部分污泥送至城市垃圾處理廠簡單填埋。
據了解,污泥處置技術雖然有很多種,但仍然存在處置成本高的問題,目前并沒有明確集中比較成熟且可以大面積推廣的處置方式。《報告》顯示,從污泥的資源化利用來看,主要方式就是污泥堆肥、建材利用,前者在運營市場中占比超過10%,后者占比相對較少,另外有17.76%的污泥處置去向不明。
一些專家表示,政府對污泥處理的投入嚴重不足也是污泥處置能力建設推進遲緩的重要原因。“十二五”期間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投資近4300億元,而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投資僅為347億元。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我國近年來頻頻有污水處理廠污泥污染環境事件的發生,污泥已經成為污水處理廠大的難題,很大程度上因為污泥處置費用沒有直接的財政投入,一些地方就采取簡單填埋,導致了二次環境污染。
污泥堆肥關鍵在于改變觀念
對老百姓來說,肥料來自何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它種出來的作物是否安全。作物從泥土中汲取養料,人又從作物中吸收營養,那么,污泥中含有的重金屬、有機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質,會不會在被作物吸收后,繼而被人體吸收呢?
事實上,從污水處理廠的黑泥到田間地頭的肥料,經過脫胎換骨,此“污泥”已非彼“污泥”。據了解,污泥堆肥在我國開展已有十幾年,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污泥的主要成分是有機物,通俗地說就是碳,污泥堆肥通過碳循環讓這部分碳回到土地中去。”北京沃土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彭生平表示,“污泥堆肥能達到資源循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大化。”
此外,污泥堆肥有機質含量高,不僅含有相當于廄肥的氮、磷、鉀大量元素,也含有鈣、鐵、硫、鎂等中量元素,還含有鋅、銅、硼、鉬等微量元素。而且,含有較多有機態的氮、磷。
將污泥堆肥與秸稈堆肥做一比較,可以看出污泥堆肥具有的優勢:首先,秸稈碳含量高,氮磷鉀含量低,污泥不僅有機質含量高,氮磷鉀含量也比秸稈高很多,而氮磷鉀含量是衡量肥料品質的重要指標。其次,秸稈纖維素含量高,通過微生物腐熟的周期長,污泥發酵周期相對較短。第三,秸稈體積大,收儲難度較大,采用焚燒的方式處理會污染環境,污泥則不存在這個問題。
“污泥堆肥真正走向農田的不多,主要用于園林、綠化、豐產林,用于農田的主要是棉花等經濟作物,還有一部分作為原料加工有機復混肥,占比就更低了。”彭生平表示。
既然污泥堆肥用于農作物生產好處多,那么,是什么阻礙了污泥走向農田的腳步?
“改變人們的觀念,讓更多的人接受污泥堆肥產物進入農田,這可能是推進污泥進入農田的步。采用一刀切的形式限制人類糞便(城市污泥)進入農田,而鼓勵畜禽糞便進入農田,這是不合理的,畜禽糞便所帶來的環境風險并不比城市污泥低。”北京中科博聯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俊說。
“從理論上講,只要肥料符合國家標準,哪里都能用。但實際操作中不能只看一時,眼光要放遠一點。長期在同一塊地上施用污泥生產的肥料可能存在重金屬富集現象。不僅是污泥堆肥,哪怕是畜禽糞便也不是施用越多越好,也要控制量。”彭生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