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一體化的框架下,推進大氣治污的聯防聯控,短期要盡快實現監測數據的共享,但長遠看,不僅要確保產業更加科學、合理地轉移,還應該在一些標準上加以統一。”北京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標準的統一十分必要,既然京津冀處于同一區域,就應該統一執行為嚴格的環保及產業標準,在機動車排放標準上,更應如此。
包括城鎮化、就業、交通以及大氣治污等多方面在內,京津冀都在尋求一體化解決之道,尤其是在大氣治污方面,尋求一體化治污正契合大氣污染向區域蔓延的特性,“但在污染物排放標準尤其是在機動車尾氣排放和燃油標準上,政策仍有可為空間。”馬軍強調,應將嚴格的環保及相關產業標準在區域內乃至更廣范圍內統一執行。
為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治理,環保部日前組織制定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點行業大氣污染限期治理方案》,要求這一地區的電力、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四大行業限期治理大氣污染。涉及492家企業、777條生產線和機組,須按期完成脫硫、脫硝、除塵設施建設,大幅度減少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環保部副部長翟青表示,治理方案確定了各行業的重點任務,以確保2014年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等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均要較2013年下降30%以上。
資料顯示,今年1到5月份,全國74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比上年同期下降7.5%,京津冀地區13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7.6%。去年全國981家環境違法企業被關閉或停產。據環保部部長周生賢介紹,這也是隨著監督執法專項活動的深入開展,對改變環境質量發揮的積極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周珂表示,從源頭來講,應該通過京津冀區域司法聯動提高環保法律等級,即賦予環保執法部門更有力的“拳頭”,并且在法律中明確各級政府將成環保問題治理不力的問責重點對象,并在此基礎上,將問責范圍進一步擴大到發改委等部門。
京津冀地區不斷完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在推動區域空氣質量預報預警、防治信息溝通、應急聯動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協同工作,建立了責任共擔、信息共享、統籌協調、聯防聯控的工作機制。“未來北京將堅定不移推進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和節能減排領域各方面的合作。”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委員劉伯正說。
京津冀一體化,已經走了很遠的路,然而再回到這份空氣指數“成績單”上,京津冀空氣治污之路仍顯得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