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企業配額履約存難題 用市場之手撬動碳交易
2016年建全國統一碳市場
2014年聯合國氣候峰會9月23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閉幕,各國政府高度關注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核心的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本次峰會的重要目標便是“促成采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增加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大膽措施”。目前,這種“大膽措施”主要指采用建立碳交易市場等方式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我國是世界溫室氣體排放大國,承受了巨大的減排壓力。從空氣跨境污染到氣候變化,中國的減排之路也一直備受世界關注。《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提出,推進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研究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翠華日前公開表示,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計劃于2016年試運行,配額由國家統一分配,局部省市先入場,未入場省市仍須完成分配的總量目標。目前已經啟動制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并研究全國碳交易總量控制目標及分解落實方案等。可以預見,一旦全國碳市場建成運營之后,發電企業和電網企業都將面臨著碳市場帶來的重大挑戰與機遇。
千億元新興市場“蛋糕”,誰能分享?
截至2014年6月,國家發改委批準北京、上海、深圳等7個碳交易試點省市都已上線交易,市場規模及活躍程度均居世界前列。據統計,7個試點省市配額分配量共計12.0億噸。從配額規模看,我國碳市場規模已躍居第二,僅次于歐盟碳市場(EUETS)。截至2014年8月8日,中國碳市場累計成交量1260萬噸,累計成交金額48265萬元。
有機構預測,到2020年,碳交易總額將超過石油市場,達到3.5萬億美元。而在國內,即便是剛剛起步,市場前景也不可小覷。國家發展改革委預計:到2020年,每年碳排放許可的期貨市場價值達到600億-4000億元,另外市場價值更小的現貨市場達到10億-80億元。隨著“十三五”期間全國性碳市場的建立,一個預計年交易額超過1000億的龐大新興市場將浮出水面。與這一個碳交易大市場標配的碳資產管理,也必然是一塊巨大的市場“蛋糕”。
這塊“蛋糕”誰能分享?隨著碳市場逐步走向規模化,金融機構的關注度也逐步升溫。業內人士強調,未來碳市場構建,離不開一批專業化的碳資產管理公司的介入。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在政策允許及交易市場放開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碳資產管理公司將會源源不斷涌入市場。而隨著市場的開發,碳金融的發展,碳金融產品的增加,這些專業機構還可以參與更多的業務領域,如碳期貨、碳指數交易,等等。
中國碳市場仍存在共性問題待解決
我國碳市場還只是一個剛剛起步的市場,未來市場必然會擁有更豐富的交易品種和更多元的交易方式。在我國,北京、深圳等7個試點碳交易市場已相繼投入運行,其中5個試點已經執行了管控企業2013年排放量的履約。各個試點規則設計差別較大,成交均價也呈現出較大的成本差異,呈現出多元化的區域碳市場發展格局。但縱觀整個碳交易市場,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亟待解決。
2014年7月,試點省市相繼進入履約期。由于碳市場是新鮮事物,有很大一部分企業持觀望態度。在履約期將至,懲罰措施公布之后,不少試點出現了突擊購碳現象,導致碳價上漲,損害企業利益,更有企業因沒有購買足夠的碳排放權而將面臨高額罰款。
上海置信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錢鋒介紹到,國內碳市場交易分為兩種,一是目前已經在試點的碳排放配額交易,企業獲取初始配額的成本很低,大部分試點地區包括上海都是免費的,這些企業只要能在配額之內完成排放,也就沒有太多動力去進行碳資產的主動管理。
另一種則是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的交易,更多基于企業和市場參與者自主自愿,對碳減排量進行核證后也可以進入到市場流通。這一種碳交易具備更多主動性。只是目前尚沒有開始,相關管理部門正在大力推進,“聽說目前已經批了49個項目,估計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就可開展”。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杰表示,履約額度低、履約積極性不高、履約效率低等問題是制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交易主體的履約情況不僅反映雙方資信狀況,還將影響行業的健康發展,一再推遲履約并不利于交易市場活躍度的提升。
能源經濟學者、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碳配額履約必須是強制性的,如果不履約就需要罰款,但不少部門的處罰力度偏弱。目前碳排放權交易還有一些問題待解決,包括區域性的交易、配額公平性、貨幣履約強制性程度等,這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