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剛過了一段秋高氣爽的日子,又遇上空氣有些嗆鼻的霧霾天,有媒體甚至發出“環境亡國”警告,顯然是言過其實。但環境污染問題,在我國確已發展到十分嚴峻的底部。我國可以說是一個“環境弱國”。
誠然,“環境弱國”這個說法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國家的生態環境已經十分脆弱。其二是環境問題正在起到全面“弱化”國家的作用。
環境問題在“弱化”中國的經濟發展。2007年3月綜合世界銀行、中科院和環保總局測算得出的結果: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約占GDP的10%左右。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也使一些很想到中國來投資的外國企業和很想到中國來旅游的外國游客躊躇不決。
環境問題在“弱化”中國的科技實力和財富積累。如今,有很多科技人才因為國內環境污染、食品安全以及子女教育和健康問題而移民到國外,對中國科技發展造成無可估量的損失。
日前,來自中國人才交流與開發研究會的消息稱,“外國人才認為,中國的生態環境不佳,不適合長期居住。這不是我們次看到環境是讓外國人才退卻的關鍵因素。”
據悉,該報告以諾基亞公司為例,佐證霧霾造成北京難以吸引人才。在調查對象中,美國人多,占29%,其次是英國人,占14%,然后是德國人,占12%。其他國家包括法國、比利時和加拿大。
此外,環境問題亦在“弱化”國人的身體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國的因肺癌、胃癌、肝癌、食道癌而死亡的人數分別占世界的30%、40%、50%、50%,這個比例大大超過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19%,而其主要原因在于大氣和水的污染日趨嚴重。
如今,環境問題已經引起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視,中國決不當“環境弱國”,更不可能走向所謂“環境亡國”的不歸路。
嚴峻的生態環境
依據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進行評價,74個新標準實施階段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僅為4.1%,華北不少城市常年被霧霾籠罩。
水質情況也不容樂觀,對長江、黃河、珠江等水系的斷面監測顯示,黃河、松花江、淮河和遼河水質輕度污染,海河為中度污染,而27.8%的湖泊(水庫)呈富營養狀態。
在四大海區中,只有黃海和南海海域水質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質一般,東海近岸海域水質極差。9個重要海灣中,遼東灣、渤海灣和膠州灣水質差,長江口、杭州灣、閩江口和珠江口水質極差。
此外,中國還面臨著嚴重的土地退化問題。僅2013年,全國凈減少耕地8.02萬公頃,有30.7%的國土遭到了侵蝕。
針對嚴峻的環保形勢,早在2014年4月份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環保法修訂案,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列入立法目的,將保護環境確立為國家的基本國策,突出“保護優先”,變過去強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為重視經濟社會發展要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新環境保護法引進生態文明理念
坊間曾言:無規矩難以成方圓。作為鞏固環境的基本措施,新環保法的出臺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014年4月24日,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經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以高票審議通過,將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訂歷時三年半,跨兩屆常委會、經四次審議、兩次公開征求意見。修訂稿公布后,被譽為當今世界上好的《環境保護法》之一,也被譽為是中國環境立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對此,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鳴起表示,《環境保護法》實際上起到了環境領域基本法的作用,其重大亮點是引進生態文明理念,確立保護優先原則并設定眾多制度支撐。根據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在總則中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列入立法目的,將保護環境確立為國家的基本國策,確定了“六·五”環境日,將“保護優先”列為環保工作要堅持的基本原則,同時明確提出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突出強調經濟社會發展要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在張鳴起看來,環境公益訴訟也是新《環境保護法》的又一大亮點。其進一步明確了環境公益訴訟主體,也放寬了環境公益訴訟的范圍。
對于如何實施這部法律,張鳴起認為,《環境保護法》具有軟法的特征,作用突出,強制作用弱化,對實施的要求較硬法更高。在實施中,如何落實這部法律各項規定,十分關鍵,既需要實施細則,也需要部門法支撐,更需要全社會積極參與,實行各負其責、綜合治理。
同時,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表示,“要以新修訂的環保法為,形成有力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體系,要用鐵規鐵腕強化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優先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
除了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環保部業已抓緊制定出臺“水十條”和“土十條”。
眾多專家指出,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自1989年頒布施行以來至今沒有實質修改,而這期間中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隨著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審議“環保法”修訂草案,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將進一步完善法律設計,直面環境危機。
環境的根本問題在于防而非治
以“史上嚴”的法規保障為根基,緊接著的便是公眾對于環境整治的期冀。
在競技屆,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進攻是好的防守,環境治理概莫能外。時下,我國和環保組織正積極安排和部署環保問題在中國生產領域的實施辦法和政策,隨著《新環保法》的出臺和相關政策的陸續實施,中國環保領域正在按部就班地落實。
有效地進行環境預防將使環境問題未雨綢繆。隨著大國社會的角逐,新一輪的競爭將在環保領域論見高低,究竟誰將贏得“后的晚餐”,今天的一切決定了明天的歸屬。面對國內嚴峻的環境形勢,中國政府能否突破此種瓶頸,中國環境能否破局?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關乎中國整體戰略布局甚至影響國家經濟命脈。
因此,眾多專家認為,提前將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布局,將會使國內解決環境問題擁有巨大的緩沖時間,實現中國環境問題軟著陸,這樣就避免了國內“治”不及“防”的困局,時間的緩沖和前期準備將逐漸將中國環境問題盡早步入正軌。
目前,隨著中國政府部門對于節能環保領域的不斷重視和結構調整,以及國家十二五規劃步伐的加快,中國環境問題將在未來有一大的提升。雖然環境污染不再成為經濟發展的阻礙尚有一段時間,但至少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此外,生態環境的修復不比生態破壞。破鏡難重圓,若想一蹴而就恐非易事。僅以環境修復而言,至少需要時間。國外發達國家對于生態修復遇到的問題對于中國發展已經敲響了警鐘,經濟建設決不能以喪失環境尊嚴為代價的主題相繼在國內展開,中國正在試圖探索一條介于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非典型發展戰略,雖然這需要摸索,更需要時間,但我們至少相信,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關注,并正在試圖解決。
危機,商機?
中國的環境問題,從未像今天這樣被大眾所重視。
而對于中國的環境服務產業來說,或許,這是壞的時代,也是好的時代。
中關村科技企業家會長姜鵬明指出,中國生態環境惡化已經持續了幾十年。“此前20年,中國的社會生產方式和工業結構造成了大規模、全面的環境破壞。現在的環境污染已經不僅僅是點源和面源的問題了。也許我們要用40—60年才有可能打贏這場戰爭,其投入和犧牲將是巨大的。”
治理環境污染,顯然也是環境服務產業的機會。
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所副所長李麗平介紹,現階段環境服務產業的發展處于較快的增速狀態。目前,環境服務業約占環境產業的一半。其中,廢物處置服務和污水處理服務2010年產值占到環境服務市場的74%,廢物處置服務占45%,污水處理服務占29%。
“目前,世界各國對環境服務的概念及范圍,比如在污水處理、廢物處置等方面已經有了共識,但是對環境服務邊界的判定,比如說飲用水、工業廢水處理的邊界仍舊比較模糊。”李麗平說。
對此,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表示,社會的關注勢必促使環境監管越來越嚴格。這在一定程度上,釋放了環境服務業的市場空間,但相關公共服務采購和監督的標準也會更嚴,因此對企業的專業能力要求也會更高。
“中國的環境服務產業,目前已正式進入了以專業化為基礎的戰略合作時代。以前大家以占領市場為主,處于圈地階段。但隨著專業化需求的增長、分工的細化,這樣的狀況就會改變。企業只有在技術能力上占有優勢,才能夠獲得市場和公眾的認可。”傅濤說。
而中關村環保產業促進中心主任徐云則認為,應當采取產業聯盟的方式,推進環境服務產業平臺建設。“諸如,中關村環保產業促進中心就是中關村科技園區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平臺。2003年我們成立項目污水處理廠,非典期間,我們成立清潔空氣產業聯盟,很短時間內就向社會供應了相關產品。中關村企業大致2萬家,節能環保企業大概1500家。要搞環境服務業,單向應用很難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園區,或者環境功能區來發揮作用。”
此外,在強調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專家們認為,中國的環境服務產業不能故步自封,應當積極參與競爭。
李麗平認為,未來,環境服務談判的模式和管理方式都將發生很大變化。所以,中國從事環境服務的企業要積極參與市場的競爭。“服務貿易的自由化,意味著很多壁壘被進一步消除。目前,中國很多的環保企業有實力,也有機會走出去。未來中國企業走向市場的道路將會更加平坦。”
她表示,在國內,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要積極制定相關環境服務業的政策。在上,中國也應更多參與或者主導相關規則的制定。“所有的利益相關者,不管是政府部門、研究機構,還是企業,都應該積極抓住環境服務業帶給我們的機遇和挑戰,共同為環境服務業的發展營造更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