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帳篷”癟了 土壤修復火了
近日,位于浙江杭州市城東三里亭小區的“超級防毒帳篷”癟了氣。早先,這個占地約3個標準足球場的土地“防護罩”引起廣泛關注—不僅在于它超大的充氣體積、造價逾千萬元的設計,遠看像是后現代展覽館;更在于它橫亙于杭州農藥廠舊址之上、覆蓋著該區塊污染為嚴重的土壤區域。
“防毒帳篷”建成之前,該地塊因不時飄出刺鼻氣味而屢遭周邊居民投訴。用帳篷遮蓋,雖是萬般無奈下“圍魏救趙”的權宜之計,但它確實能減少惡臭,彰顯出城市管理者重視土地污染、下大力氣鏟除“毒瘤”的決心與勇氣。
施工方解釋,癟氣的防毒棚已經物盡其用,拆除大棚,將方便下一階段的土壤修復。而整個農藥廠區塊的土壤改造、土地修復的花費將超過一億元。昔日重經濟、輕環保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卻讓當下付出了慘痛代價,高昂土壤修復費用還未必能環衛往日的一片良土,癟了的“毒帳篷”也讓土壤修復話題重新走入公眾視野。
土壤污染狀況嚴重 近二成的土地污染超標
中國有多少土地受到了污染?今年4月,環保部和國土部聯合發布《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下稱“《公報》”),數據顯示,在全部約630萬平方公里的調查面積中,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達到16.1%,總體不容樂觀。也就是說,有接近二成的土地污染超標。
《公報》的調查結果還顯示,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全國土地鎘含量增幅多超過50%。
土壤修復產業冷清 僅占環保行業3.7%
盡管土壤污染的情況已經相當嚴重,但與此關系密切的土壤修復產業卻一直不溫不火。土壤污染防治作為環保產業的“三足鼎立”中的一腳,與大氣治理、水處理行業的轟轟烈烈相比,土壤治理領域目前還顯得較沉寂。根據全國第四次環保產業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1年底,在全國8820家環境保護服務從業單位中,涉及土壤治理的生態修復與生態保護服務僅占比3.7%。
“企業很多,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怎樣去做,錢從哪里掙。”北京桑德環保集團董事長文一波曾表示,“可能這個現象還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立法缺失 土壤修復行業“良莠不齊”
為何污染情況和產業狀況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秘書處張旭輝解釋,主要的原因是沒有立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很早就有了,甚至《噪聲污染防治法》這樣的特種污染立法也早已頒布,但土壤環境保護法卻遲遲沒有出臺。
立法的缺失,不僅使得污染企業和土地擁有者都沒有修復的動力,相關的產業政策和標準制定工作也受到影響,同時也讓影響從業者的素質,導致土壤修復行業良莠不齊、渾水摸魚,甚至連基本的土壤修復成本機制也建立不起來。土壤修復作為當今世界性環保命題,在依法治國甚囂塵上的十八屆思中全會之后,顯得尤為重要,如大氣和水無法防治一樣,土壤修復領域也是亟待立法保障。
土壤立法有條不紊編制 年內有望出臺
讓人欣喜的是,目前土壤立法方面已經有所進展。環保部正在按照國務院的要求編制《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各級政府也不斷加碼加快污染土地修復進度。今年3月,時任環保部副部長的周建曾經表示,《土壤防治行動計劃》(又稱“土十條”)有望在年內出臺。
恢復受污染的土地,保護珍貴的土地資源,這是一個艱巨而浩大的工程,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樁大事。作為普通老百姓的我們,既要擦亮眼睛進行監督,更要集思廣益研究良方。
科學家不辱使命 土壤修復出新技
在業內呼吁土壤修復領域出臺政策法規,實現土壤治理有法可依的同時,我國科學家也是不辱使命,探索出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新途徑。有消息稱,近期,合肥工業大學曹樹青教授課題組通過一種新型基因工程技術,發現使植物能將有毒物質鎘吸收后“轉存隔離”的新機制,從而降低并解決土壤中的鎘污染問題。
合肥工業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曹樹青教授課題組基于長期研究,近期采用新型植物修復基因工程技術,在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發現了植物響應重金屬鎘脅迫信號轉導的分子調控機制,使植物在受到重金屬鎘污染的土壤中仍可以茂盛生長,并將鎘吸收后儲存至液泡中。
“我們再對吸收了鎘的植物進行處理,即可有效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曹樹青介紹,他們使用一種草本植物擬南芥進行試驗,大量實例表明了治理的效果。日前,這一原創性成果在植物學學術期刊上在線發表。據了解,曹樹青課題組正進一步研究針對砷、鉛等其他重金屬的植物修復機制,并致力于產業化探索。
相關鏈接:巨型“毒氣帳篷”癟了 明年開春或可修復好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