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濃霧,揮之不去的同時,也讓我們詫異于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指出,全世界尤其是中國能源和環境問題日趨嚴重,中國在這個問題上實際上已經被逼到“墻角”,是“矛頭”的指向。
“據2014年BP世界能源統計,中國每年排放二氧化碳量已達世界。應對氣候變化,上留給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間已經非常小,我們應及早主動應對而不是被動減排。”倪維斗表示。
倪維斗還強調,PM2.5是一個非常大且復雜的問題,來源非常廣泛,主要是化石能源(煤、汽油和柴油)的燃燒。中國正處于二氧化碳排放的上升期,面臨著上對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出現時間和值要求的巨大壓力,“我們在已經大力強化節能、發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條件下,未來在碳減排上仍處于被動狀態。”
倪維斗對中國能源安全現狀表示堪憂,尤其是石油用量的不斷增長。“據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13年數據顯示,國產石油多2億噸/年,對外依存度已達59%。而與此同時,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擺在眼前:煤現在是、將來仍是我國能源的主力,生產和消費的數量大、比重高,短期內難以替代。”倪維斗說。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志軒認為,中國能源與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根源從表象上看是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但從本質上看主要是對煤炭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如果我國每年40億噸煤炭用于發電,按照近三部委對煤電利用的效率和排放要求的2倍計算,年排放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排放量總計約為500萬噸,約占現在三項污染物統計排放量的十分之一。
清潔能源成主攻方向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明確了2020年我國能源發展的總體目標、戰略方針和重點任務。
對于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提出的推動能源消費革命,以及形成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的要求,《行動計劃》亦提出了量化目標,要求切實扭轉粗放用能方式,不斷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為嚴格控制能源消費過快增長,《行動計劃》提出,將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掛鉤,對高耗能產業和產能過剩行業實行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強約束,其他產業按先進能效標準實行強約束,現有產能能效要限期達標,新增產能必須符合國內先進能效標準。針對地域差異,推行區域差別化能源政策。
同時,積極發展天然氣、核電、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推動能源結構持續優化。
其中,加快清潔能源供應,控制重點地區、重點領域煤炭消費總量,推進減量替代,壓減煤炭消費,到2020年,全國煤炭消費比重降至62%以內。削減京津冀魯、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區域煤炭消費總量。加大高耗能產業落后產能淘汰力度,擴大外來電、天然氣及非化石能源供應規模,耗煤項目實現煤炭減量替代。到2020年,京津冀魯四省市煤炭消費比2012年凈削減1億噸,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
此外,就可再生能源而言,《行動計劃》提出了積極目標,按照輸出與就地消納利用并重、集中式與分布式發展并舉的原則,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強電源與電網統籌規劃。
此外,該《計劃》還指出,完善能源稅費政策。加快資源稅費改革,積極推進清費立稅,逐步擴大資源稅從價計征范圍。研究調整能源消費稅征稅環節和稅率,將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納入征收范圍。完善節能減排稅收政策,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快推進環境保護稅立法工作,探索建立綠色稅收體系。
頁巖氣核電或受益
與此同時,眾多業內人士紛紛指出,《計劃》要求加大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其中,頁巖氣產量力爭超過300億立方米,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在頁巖氣和核電開發獲得高層大力支持下,行業發展或駛入快車道。
目前,國內頁巖氣開發示范基地主要集中在中石化負責的涪陵地區和中石油負責的長寧-威遠地區。根據集團規劃,明年中石化將在涪陵地區新搭建頁巖氣井100口,搭建鉆井平臺達到42個,預計未來中石化在涪陵地區將擁有170口日產超過10萬立方米的頁巖氣井。威遠-長寧區塊是中石油頁巖氣開采的重點地塊,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將建設20多個工作平臺并開鉆110多口新井。預計今年將再投產8口新井,新井將在2015年年初、一季度、二季度分別投產1/3。
根據“十二五”產業規劃,到2015年我國頁巖氣將初步實現規模化生產,頁巖氣產量達到65億立方米/年。從目前頁巖氣發展態勢來看,甚至還有可能超額完成,達到100億方。市場預計,“兩桶油”到2015年即可實現頁巖氣開采量合計100億立方米。此外,加上中海油、陜西延長石油、華電集團、中聯煤以及一些民營企業的產氣量,2015年全國頁巖氣產量有望達到120-130億立方米。按此推算,到2020年,國內頁巖氣產量超過300億立方米目標并不困難。
另一方面,就核電發展來看,于日前編制的《核安全法》業已向市場釋放出積極“信號”。作為規定安全管理基本制度的頂層法律,《核安全法》已列入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目前已經形成初稿,正在征求相關部門的意見,有望2016年出臺。而隨著沿海核電項目的加快和核電項目的重啟,核電項目投資規模有望達5000億元。
對此,眾多專家普遍指出,在采用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應適時在東部沿海地區啟動新的核電項目建設,研究論證內陸核電建設。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重點推進AP1000、CAP1400、高溫氣冷堆、快堆及后處理技術攻關。加快國內自主技術工程驗證,重點建設大型先進壓水堆、高溫氣冷堆重大專項示范工程。積極推進核電基礎理論研究、核安全技術研究開發設計和工程建設,完善核燃料循環體系。積極推進核電“走出去”。加強核電科普和核安全知識宣傳。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
產業利益博弈格局漸顯
與此同時,隨著新能源配額制越來越近,2015年新能源的投資考核壓力開始前置。
所謂新能源配額制,即各省(區、市)均須達到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基本指標,在電源中強制規定必須有一定的可再生能源配額,如果達不到既定目標,基層政府和電網企業都將被問責。
根據《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考核辦法(試行)》規定,“配額制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該制度有望將新能源用電量作為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配額制納入政績考核,這也就是進一步能夠解釋地方能投平臺異動的原因了。
公開資料顯示,就新能源板塊的細分行業而言,2014年前三季度,光伏行業收入同比增長22.54%,毛利率19.06%,同比增長2.45%。在一定程度反映出新能源配額制政策確實產生了倒逼效果。
然而,縱使新能源發展在遠期的收益上較為可觀,但是我國的新能源項目目前仍處于前期投入階段,這個投入需要很大的資金支持,這種大額度的投入對每個企業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因而國家出臺一系列的補貼政策,以此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推動新能源發展。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能濟經濟研究室主任朱彤表示,現在就新能源來講,幾乎全世界各國發展新能源均要依靠國家補貼的方式,環境的倒逼使得國家要發展新能源。補貼的目的在于啟動市場,盡管套取政府補貼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但這種靠補貼過日子的模式仍然是中國新能源當前這個起步階段的方法。就中國而言,總體來講在新能源發展上的補貼其實力度是不夠的,也存在補貼下發后效果不明顯的問題,至于這種補貼的方式能延續多久還說不準。
不過,從政策設計上來看,既然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影響深遠,這就需要社會各界更多關心政策如何才能夠有效的執行。針對配額制的指標,國家能源局應該結合各個省份的經濟發展情況和資源稟賦,對未來5年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作出合理的規劃;對地方政府和地方電網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考核辦法和鼓勵措施,保證地方政府和地方電網的積極性;而隨著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壯大,在現有情況下對于補貼的需求也將增加,可再生能源基金的規模是否能夠滿足增長需求也是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
而無論是新能源的市場蛋糕還是國家補貼,對財政緊張的地方政府來說,都是巨大的誘惑。地方能投平臺通過快速整合,一方面是為了應對越來越近的新能源配額制,同時借國企改革做大地方力量也是重要的考量,可以說新能源領域多方利益博弈的格局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