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治污利器頻頻亮劍 良機或造就更多行業馬云
安徽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點出“重視程度不夠”“工業企業違法超標排污”“城市揚塵、油煙污染嚴重”“機動車排氣污染加重”“產業、能源結構不協調”五大原因:
一,有的地方對大氣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復雜性、危害性和治理任務的艱巨性,尚未足夠重視,工作力度不大,治理進展緩慢,成效不明顯。
二,一些工業企業違法超標排污,屢查屢犯、屢禁不止,污染大氣環境。
三,建筑施工、城市道路、渣土車輛等各類揚塵以及餐飲油煙、露天燒烤治理不到位。
四,機動車保有量持續增長,黃標車和老舊車比重大,排氣污染嚴重,亟須加快淘汰。
五,火電、鋼鐵、建材、化工等高能耗產業比重高,煤炭消費總量持續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嚴重污染環境。
“法治”是佳治污利器
每個省份大氣污染嚴重的原因殊途同歸卻又有著各自主要的因素,不過歸根到底,“法治”是佳治污利器。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已于11月底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待走完相關報請程序后,不日即可發布實施。誠然,對于日益嚴峻的大氣污染形勢,環保界對這部法律盼望已久,一旦握有如此治污重典,環保執法將更體現威嚴。但同時,排污企業也必將面臨更大的治理減排壓力,因為將來與之打交道的不再是“人”,而是威嚴的法律。
毋庸諱言,長期以來,一些排污企業并沒有將社會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等同看待,處事天平總是朝著自己傾斜。具體表現為:污染物能不治就不治,環保投入能少則盡量少,環保設備能少轉就少轉。更有些無良企業,專干些偷排偷放的卑鄙勾當。
于是,在相關法律法規缺位狀況下,針對現實中的大氣污染物偷排或超排現象,人們司空見慣的情景是:違規處罰或多或少可通融,私下交易可協商,領導出面可擺平。可見,本該中規中矩的違規處罰被整得一溜斜歪,本是嚴肅的事情被搞得異常庸俗。這都是“人治”惹的禍。
當前,我國大氣污染狀況并未徹底好轉,甚至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污染形勢還異常嚴峻,所以必須加大治污力度,千方百計地控制污染程度加深加重。顯然,好的治污減排利器就是“法治”。相信舉國上下都在期盼大氣污染防治法早日公布實施。
須知,化工作為高排放敏感行業,企業今后的生存與否不再僅僅依賴著經營的盈虧狀況,還緊緊依賴著污染物達標排放情況,否則上不封頂的處罰和威嚴的法律條款,照樣讓你關門大吉,法律是不可通融的。
法律法規適時馳援環保界,這是社會大眾的福音。百姓期待“APEC藍”常態化,而不僅僅是停留在人們心底的記憶或期盼。
大氣治污造就下一個馬云
政策利好不斷,我國環保產業迎來發展春天,第三方治理也被腿上大氣治污的舞臺。
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創新生態環保投資運營機制,推動環境治理市場化。此舉被認為是在地方可用資金有限的背景下,政府從機制上解決環境治理資金問題的重要舉措。
長期從事環保基礎設施項目投資評估的環境問題專家于曉東說,這是中國投資建設領域的一個重大轉變,是一個明確的政策導向。“地方政府以前很猶豫,現在思想的柵欄可以打開了”。
“讓政府資金撬動社會資本,這是落實去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具體舉措。環保領域的很多方面是市場失靈的領域,政府就是設計出好的政策框架,特別是收益補償機制和配套支持政策,通過政府的投入和拉動引入社會資本,具體的讓環保界的‘馬云、馬化騰們’來具體做。”于曉東說。
于曉東也認為,做環保PPP項目關鍵是收益機制設計:“目前我國在治理污水和垃圾方面的商業模式比較成熟,而受人關注的大氣治理項目由于其長期性、污染形成的復雜性和牽涉地域的廣泛性仍在探索階段。現在不缺社會資本,缺的是具備盈利能力的商業模式,誰抓住這個機會,就可能成為下一個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