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不是外媒次談及中國的水資源危機,與之前報道不同,此次外媒認為,中國的水資源短缺危機“迫在眉睫”。
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日媒的文章是一個宏觀的看法,不能籠統地說中國是否缺水。中國的水資源總量是很大的,只是地區分布不均勻。南方水資源豐富,北方和西部地區水資源短缺。”中國科學院院士、水文水資源學家劉昌明介紹道。
據水利部門估算,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3萬億立方米,占水資源的6%,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國的人口基數大,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100立方米,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按標準,目前中國有16個省(區、市)重度缺水,有6個省、區極度缺水。
美國研究機構藍圈組織發布的報告《中國之瓶頸:水匱乏與能源需求》顯示,近70%的中國用水是在農業產業,而20%是在煤炭產業。農業和煤炭這兩個產業都集中在中國的北方,北方恰好是雨水的地區,降水量僅為中國總降水量的20%,導致水資源供不應求。在中國北方,人均水資源僅為200立方米左右。而在北京,2012年水資源消耗水平高出總供水量的70%。
“從生產生活生態來看,我國總體缺水,特別是北方地區,尤其明顯。”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裴源生說。
水利部資料顯示,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國年平均缺水量高達500多億立方米。公認的極度缺水警戒線是人均500立方米,而北京、天津等城市的人均水資源量不足200立方米。北京市政府門戶網站“首都之窗”顯示,目前北京居民喝的每三杯水中,就有兩杯為地下水。而令人不安的是,據北京市水務局數據,北京地下水位已由1999年的平均12米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平均24米左右,在北京地面上已形成2650平方公里沉降區。
目前全國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10座嚴重缺水。除了水少,水還在變“臟”,讓自來水水質雪上加霜。
目前,多地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也讓水源地地區面臨水資源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兩難選擇。約4000萬人的生活用水依靠發源于江西安遠縣的東江。然而,這個稀土、鉬礦、電氣石儲量豐富的小縣城,為了保護東江源,至今未能摘掉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的帽子。
在一些地方的水源地,由于上游和沿岸保護紅線范圍內并未實施有效保護,水源地周邊垃圾遍地、礦山私采亂開,水面開發旅游、網箱養魚,水質遭到嚴重污染。還有一些企業將沒有經過處理的超標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源污染。
一邊缺水一邊浪費
中國缺水令人擔憂,但當前中國水資源的浪費更加令人痛心疾首。
在農村,農業灌溉用水消耗量巨大,約占全社會用水總量的45%。在東北、西北、華北部分糧食產區,許多農田仍在沿用相對粗放的灌溉方式,節水灌溉的面積相對較少,水資源消耗浪費巨大,有的農田產出甚至接近“一斤糧食一噸(立方米)水”的程度。
在城市,全國669個城市缺水70億立方米以上,若不超采地下水,城市水資源缺口將達100億立方米以上,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地面沉陷、水源污染等現象紛紛出現,已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大瓶頸。與之形成反差的是,“目前我國城市輸水管網漏失在15%左右,如果加大投入修整使漏失率降低到5%的水平,即可節水52億立方米。”原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循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季松說。這一數字保守計算相當于2000多個昆明湖水量,接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年規劃調水量100多億立方米的一半。
一邊缺水,為調水解困要投資千億元;另一邊,水資源的低效使用、跑冒滴漏、水體污染等現象十分嚴重。中國目前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約為40%至55%,發達國家一般在80%至85%以上。此外,居民家庭用水浪費也很大。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研究員宋獻方將我國缺水的原因分為四類,水量型缺水、水質型缺水、工程性缺水和管理性缺水。他認為,重要的是用水效率低下和公民的節水意識不夠,“很多節水宣傳都是運動式的,宣傳完就結束了”。
削減污水總量
近年來,我國現代化和工業化進程不斷提速,廢水排放總量也呈現持續增長態勢。2001—2012年,我國廢水排放總量從2001年的433億噸增長到2012年的685億噸,12年間增加了252億噸,平均每年多排放了21億噸廢水,平均年復合增長率約4.3%。
我國廢水污染源主要分為工業源、農業源、城鎮生活源,以及少量的集中式污染設施排放源,其中城鎮生活源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是我國廢水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環保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城鎮污水排放量占廢水排放總量比例逐年提升,從2001年的53.2%上升到2012年的67.6%。2001—2012年,我國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年均增量19.4億噸,占廢水排放總量年均增量的92.2%。
在三種廢水污染源中,工業廢水特點是排放數量及污染物含量相對小,但污染物種類多、治理難度大,引起水環境發生質化污染;農村污水特點是排放數量大,但截至2010年,全國范圍內農村污水處理覆蓋率不及10%,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
與工業廢水、農村污水相比,城鎮污水的特點是排放量及污染物含量大,但污染物種類少、治理難度低、治理工藝相對成熟、城鎮污水處理覆蓋率已經達到一定水平,對水環境的影響屬量化污染。
環保部副部長翟青在2014年2月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我國水污染防治存在三個問題:地下水污染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一些河流,特別是農村,或者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河溝、河岔的污染問題仍然十分嚴重;在水環境的管理上還有很多不足。
以北京為例,19個劃定保護區的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覆蓋人口約1320萬,約占全市常住人口2/3,仍有1/3左右人口的飲用水水源情況環保部門尚不完全掌握。
環保部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約2400萬噸,氨氮排放量約245萬噸。“排放量遠遠超過了環境容量。”翟青在前述發布會上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指出,我國水環境的COD(化學需氧量)承載力為740.9萬噸,但次污染源調查發現,COD實際排放量為3028.96萬噸,超出環境容量四倍多。
環保部測算,這些總量必須要削減30%—50%,我國的水環境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水污染治理須開放市場
眾所周知的是,上世紀末我國就啟動了對遼河、海河、淮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三河三湖)的治理,但治理效果仍然不佳。局部區域的水污染,原因有很多,主要的莫過于地方上的企業偷排或是違規排放,因為違規成本很低,而且一些地方對當地企業充當了保護傘,環保讓位于GDP發展的思路仍然存在。
為此,眾多專家建議,首先應該對土壤污染、大氣污染以及水污染的相關數據進行摸底,科學決策應該基于這些數據之上。并且,這些數據也可以讓公眾或是研究機構查閱,方便相關研究,并集思廣益與治理論證。在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數據庫的基礎上,推出的治理計劃會更加合理,或者說,治理會更加具有系統思維。因為,土壤、空氣與水污染是相關的,可以協同治理。
隨著國家對土壤污染、大氣污染以及水污染治理的重視,無論是哪方面的治理都離不開市場,引入民間資本將是相關治理推動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正是此次水十條備受資本市場關注的原因。水污染的治理,不僅需要技術更新,也需要市場企業參與到治理過程中來。這種開放性的思維,對于污染治理當然是好的,但是在進一步向市場開放之前,相關的規制仍需要完善。主要的,各種環保公司競標的過程需要透明化,地方上的污水處理項目不應該是“關系項目”,只有當一些競標的過程更透明、更公平之后,才會真正激發市場的能量,保證污水處理的質量,也使得政府投入在水治理方面的資金效率得到更大的提升。
在各種污染治理領域,缺的并不完全是資金,而是如何讓投入的治理資金獲得更高的效率。理順各種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邊界是首當其沖的,企業獲得這些環保項目時應該處于一個公平、透明的競爭狀態,這不僅會提升政府投入的效率,使得污染治理取得更好的效果,也可以不斷激發各種技術創新。并且,整體的發展思路中也應該充分的重視環保,改革現有考核制度,增強環保執法力度。
此外,污染治理也需要積極調動民間的力量,當地群眾對自身的利益感知是深的,應該鼓勵他們有序地發揮監督作用;也應該鼓勵和不斷扶持環保方面的民間組織,在治理工作中也不斷將他們吸納進來。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將于2015年1月1日起執行,新法增加了按日計罰、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等條款,加大了處罰力度。這是正確的方向,未來還應細化市場進一步進入環保領域內的各項細則。
【新聞助讀】降水增多無法根本緩解水荒局面
國家氣候中心工程師李修倉博士表示,氣候模式預估結果表明,氣候變暖可能導致未來50年中國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趨勢,這對華北、西北地區的水資源壓力有一定緩解,然而,氣候模式預估結果還有不確定性,雖然北方降水確實有所恢復,但未來會怎么樣還很難說。
“氣候變化很復雜,不要說年代際變化,即使是對于年際變化,我們的預測能力也非常有限。”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段安民表示,“預測年代際的變化極為困難,科學技術還處于探索階段。”
近年來我國夏季主雨帶表現出顯著的北移趨勢,從2009年至2013年的情況來看,北方地區降水量呈明顯增加趨勢。然而,降水增多并不能改變我國水資源緊缺的局面。此外,雨帶北移,南方地區降水減少對水資源總量的影響雖然不大,但隨之頻發的干旱、高溫、熱浪,則會增大居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用水量,一定程度上也會造成水資源緊缺。
對此,水利部副部長矯勇則認為,我國水資源短缺,一方面受制于降水資源不足,另一方面則與生態惡化、水體污染導致水質變差有關。同時,氣候變暖造成海平面上升亦會給沿海地區帶來一系列淡水資源問題,譬如,海岸灘涂濕地遭到破壞,河口鹽水入侵影響河口地區的淡水資源供給,沿海土地鹽漬化加劇等。
“南水北調工程是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特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盡管北方降水呈增多趨勢,但增加的水資源量不能徹底緩解華北的缺水形勢,南水北調工程依然必要。”李修倉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