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霾盡力但不盡如人意 少開車應成為重頭戲
25日,北京在雪后發布霾黃色預警信號。“我去年給自己定了規矩,空氣質量在良以上就步行上班,希望以后步行上班的日子可以越來越多。”代表王玉梅打開了海淀團討論大氣治理的話匣子。
王安順回應治理霧霾的話題說,2015年要盡更大努力,爭取完成大氣環境治理的目標,也就是空氣中細顆粒物年均濃度下降5%左右。他表示,我們對霧霾成因的認識不斷加深,將采取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他表示,對于治理霧霾,我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北京要有這種決心、信心。
王玉梅還反映,一些大氣污染處罰對企業來說太輕,比如一家公司7輛車的尾氣沒達標,罰款僅有21000元,無關痛癢。王安順表態說:“我們一定會加大執法力度。”
王安順表示,媒體都在問對去年滿不滿意,“盡了努力,但不盡如人意。”王安順表示,4%的目標是因為十個省區共同配合,如果沒有APEC藍,可能都達不到4%,“2015年要5%的目標也真不敢說能完成,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加壓。”他坦承,西方國家用五六十年來實現這樣的目標,而北京要用五年乃至于十年,難度很大。
“為了這個指標我們自己反反復復,可以定在3%,這是我初的想法,但是得自我加壓,不能說訂個低指標能完成就跟人民群眾交代了,還要有更高的目標。”王安順說,為了這個目標,從市政府領導機關做起,動員和發動全市人民參與。他強調,在產業轉移布局方面,一些勞動密集型、污染的產業要就地關停,不能不負責任地把這些污染的企業轉給河北、天津,“一個都不能轉”。
“少開車”應成北京治霾重頭戲
霧霾是北京大氣污染元兇,汽車尾氣是致霾元兇。北京治霾人人有責,當“少開車”成為科學合理、公平公信的社會共識,成為大多數北京市民的自覺行動,北京治霾必將取得了不起的成績。
圍繞這個重點,北京治霾需要在三個方面繼續發力。
一是,優先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特別要加強公共交通體系中的薄弱環節,補上一些長期存在且不為人重視的“后一公里”,以方便快捷的網絡和經濟實惠的價格,吸引市民主要選擇公交出行。
二是,進一步完善汽車限購、限行的政策手段和經濟手段,從立法立規的程序到執行實體政策和規定,都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真正做到嚴格依法辦事,以更大的合法性和公信力贏得市民的理解支持。
三是,限購、限行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盡管十分有利于大氣治污,終對所有人都是好事,但畢竟給一些人特別是私家車主帶來了不便,造成了汽車使用權益的減損,因此應從維護公平的角度,通過減免稅費等方式給予適當補償。空氣面前人人平等,北京治霾人人有責,當“少開車”成為科學合理、公平公信的社會共識,成為大多數北京市民的自覺行動,北京治霾必將取得了不起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