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約2400萬噸,氨氮排放量約245萬噸。環保部人士指出,目前排放量遠遠超過了環境容量,“水十條”出臺是大勢所趨。
業內人士介紹,“水十條”將主要包括6方面內容,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專項整治造紙、印染、化工等重點行業,加快水價改革,完善污水處理費、排污費和水資源費等收費政策,健全稅收政策,加大政府和社會投入,促進多元投資。
“相比過去的《水污染防治法》,‘水十條’規定更為嚴格。”武漢大學水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伍新木介紹,過去是對排污進行收費,如今是重在治理。他介紹說,相比舊法,新政策除了加大政府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力度,還加入了市場調節手段。“主要在完善污水處理費、排污費和水資源費等收費政策。”伍新木舉例,過去湖北省只在少數項目上象征性加收水資源費,如三峽大壩發電,每3立方米水可發1度電,而每度電的水資源費僅為1分錢。今后,只要是涉及到用水的行業、企業,都將根據當地情況征收水資源費,“這意味著全國的水價或將上漲”。
“水十條”將出
“水十條”有望近期發布。事實上,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水十條”即將在年初對外公布。“水十條”是繼“大氣十條”之后,我國又一項重大污染防治計劃,預計“水十條”將在未來5年內帶動水污染防治領域超過2萬億元的投資規模,投資擴容幅度高于大氣污染防治領域。
同時,污水處理行業發展將得到愈來愈完善的政策保障。政策上,疊加新《環保法》于今年起正式實施,各地嚴查污水排放的力度驟增,整頓整改要求加碼,對違法排污企業的處罰力度加大,以及近期國務院已出臺《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鼓勵推行實施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將有力推動工業廢水第三方治理市場的快速發展。污水處理行業的發展得到了愈來愈完善的政策保障,而政策是環保行業發展的強推動力。
政策即將出臺預期有望催化水處理板塊。“水十條”出臺后,將催生水處理行業的景氣周期,污水處理市場投資有望加速,污水處理企業迎來新的發展良機。板塊機會上,近期市場風格有輪換跡象,在政策即將出臺的利好預期下水處理板塊有望重新獲得市場的重點關注,預計水處理板塊在政策出臺前后將有反復活躍的表現。
站在投資風口的污水處理
不難發現,十二五收官之年,環保投資力度大。新環保法開始實施,執行力度大,倒逼潛在環保需求釋放;加上政府考核壓力,十二五收官之年相關環保項目將加快釋放和落地。從歷年五年規劃后一年的情況看,環保投資力度都較此前顯著加大,行業景氣度上行。
政策蜜月年,十三五規劃開始預熱。15年進入政策釋放“小高峰”,且開始制定十三五規劃,政策預期回暖。除了將出臺的綱領性的“水十條”“土十條”“環境稅”等政策,PPP、排污權/水權交易和第三方治理推行也會出臺多項配套政策。
與此同時,改革加速推進,由此開啟行業新篇章。首先,PPP模式大力推行。新環保項目(PPP)釋放加快;政府存量環保資產證券化,推動行業整合加速,獲取集中度提升機會。其次,價改進入實質推行階段。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推廣。
此外,為了充分發揮水價在促進節約用水和提高用水效率中的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水價改革。工業和服務業用水要逐步實行超額累進加價制度,拉開高耗水行業與其他行業的水價差價。合理調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價格,穩步推行階梯式水價制度。從長期看,自來水價格、污水處理價格將呈上升趨勢。
三部委近日聯合印發《污水處理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根據《辦法》,向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排放污水、廢水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繳納污水處理費。向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排放污水、廢水并已繳納污水處理費的,不再繳納排污費。向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排放的污水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排放標準的,依法進行處罰。《辦法》明確,嚴禁對企業違規減免或者緩征污水處理費。已經出臺污水處理費減免或者緩征政策的,應當予以廢止。
眾所周知,2015年是環保政策密集出臺之年。今年1月1號新的環保法已經實施,“水十條”也已經完成部委會簽,正在等待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有望近期出臺,水十條規劃實施將帶動2萬億的總投資。因此,我國“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的廢水治理投入(含治理投資和運行費用)將分別達到10583億元和13922億元。“十三五”廢水治理投入有望較“十二五”增加22.08%——31.55%。
而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國家逐步推進縣域污水處理設施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有條件的小城鎮和規模較大村莊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城市周邊村鎮的污水納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網。根據我們測算,到2020年縣、鎮生活污水處理需求規模達3879萬立方米/日,投資需求達883億元。未來,在“水十條”等政策的推動下,行業投入將加速釋放。
眾多業內人士紛紛指出,未來5年,水處理產業將迎來黃金發展期:“水十條”推動2萬億水處理投資,較“十二五”的1.40萬億提高了42.86%,促進污水處理的升級改造與再生水利用的發展;PPP模式解決資金來源,促進水務產業市場化,具有技術、資本、管理優勢的民營企業的市場拓展能力增強;水權交易推動水資源化,再生水市場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