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一污染就“天長地久”
3月8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在政協禮堂舉辦了提案辦理協商會,主題為“加大耕地保護工作力度,為人民提供安全的農產品”,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代表、提案者代表、提案委員會成員、相關承辦部門代表等參加了會議。
土壤污染帶來的嚴重影響,關乎民生。會上,提案者代表分析了我國當前耕地保護的嚴峻形勢。
我國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約有1000萬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10%以上,每年受重金屬污染的糧食多達1200萬噸,導致糧食減產1000多萬噸。污染農田土壤的重金屬元素主要包括鎘、汞、鉛、砷、鉻和銅等,主要來源于工商業和生活污水、工業粉塵、汽車尾氣、農藥化肥和地膜等。
“土壤污染防治比大氣、水污染更為復雜、艱巨、長久,且一旦污染很難治理。”有委員分析道。
污染治理難召喚補網療傷
“一位土壤專家在某地旅游時,發現當地的老太太都是弓著身子一拐一拐地走。這位專家隱約意識到可能是痛痛病(一種因吃不良水稻引起的骨質疏松疾病,表現為所有關節疼痛,骨質松脆——編者注),于是采集土壤檢測,發現是重金屬超標污染。后來我組織專家調查發現,當地幾乎所有的土地都重金屬污染,老百姓吃了被污染的水稻而遭受難以想象的痛苦。”
在政協提案辦理協商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陳章良介紹了他之前在廣西工作中遇到的觸目驚心的土地污染案例。
陳章良曾帶著中科院一行人去廣西某地治理水稻田土地污染,原以為下狠心問題很快就能得到治理,后來發現,幾位科學家耗費數年時間、用各種辦法、一畝地投入數十萬元,至今仍然一顆水稻都種不出來“辦法都想了,還是種不出植物,土壤治理非常困難。”陳章良無奈道。
有報道顯示,日本曾對土壤修復技術展開研究,提出土壤調理劑、生物調節、換土等一系列應對措施,效果快好的是換土,然而這一措施的成本極高,并不適合我國。
“土壤被污染后,會持續很多年,通過各種修復措施都難以保證糧食達標。”國家糧食局副局長吳子丹分享檢測經驗,“我們調研時發現,有色金屬冶煉廠周圍上萬畝土地,常年寸草不生。”
“土十條”有望年內出臺
針對污染地和貧弱地,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做出了回應。
“2010年以來,共安排財政資金16億元,用于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李干杰說,在廣西,湖南等地進行了試點,工作在推進中。據介紹,環保部將土壤惡化趨勢扼制的預期定為6—7年。
“土壤保護基礎特別薄弱。”李干杰坦承,連家底也沒有摸清,“目前完成的粗查密度是8公里一個點,下一步要做的詳查非常必要,為治理提供依據”。
“法規、標準、制度都需要完善,技術薄弱需要創新,監測監管能力需要提升。”李干杰用三個“需要”概括了土壤保護的缺位。
一些“補位”的措施已經開始。李干杰透露,備受關注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又稱“土十條”)有望年內出臺。
李干杰介紹說,“土十條”從一年多之前開始有關研究編制工作,經過了幾十稿的修改完善,兩次征求了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意見后,目前在環保部內已經走完了相應的審批程序,在進一步修改后將提交國務院審議,有望年內盡快出臺。
自2014年底,環保部正式向全國人大環資委提交土壤污染防治法的草案建議,下一步將繼續做好后續調研論證修改完善工作。
此外,環保部還積極推動土壤相關環境標準的制定。環保部正組織對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進行修訂,并于今年1月公布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