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今年會有什么措施保障環保法的實施?”“應該怎樣處理立法和改革的關系?”“食品安全法也在修訂當中,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對餐桌上的食品真正放心?”……參加完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新聞發布會,“法”字讓眾多媒體印象深刻。
不難發現,新聞發布會上記者提給大會新聞發言人傅瑩的14個問題中,有9個涉及法律有關問題。眾所周知,今年是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國是尤為重要的一環。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為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著高立法權。
兩會前夕,一部環保視頻風靡網絡,又將人們的關注焦點集中到環境保護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經過四次審議,出臺了新環保法,這部環保法被稱之為‘史上嚴的環保法’,是‘有牙齒’的環保法,對污染是‘零容忍’,而且懲治措施也是非常嚴格的。”傅瑩表示,“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將會承擔起自己的監督職責,要及時跟進,及時進行執法檢查,發現問題要及時指出來,要求整改。”傅瑩還表示,環境保護法是一部綜合的法律,但僅有這部法律是遠遠不夠的。
立法 26省份今年提環保立法
3月8日下午,張德江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時說,過去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共審議20件法律草案,修改法律10件,制定法律2件,作出8個法律解釋。
據此,相關媒體統計了31省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和上的立法計劃,今年各省將制定、修訂的法案數平均為11.3條,其中四川、安徽、貴州分居前三名,部分省份還有大量的立法預備項目和調研論證項目。
近兩年來,各省在立法計劃的細化上有了較大進步,發布較詳細計劃的省份由2013年的20個上升到今年的28個,而已經明確的具體條目數由257條大幅度上升到今年的650條。而環保相關問題仍然熱,在立法計劃中,以26次“出鏡率”于農村、教育、老年人等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在各省的立法計劃中,環保仍然繼續成為熱的議題,以26次“出鏡率”位居。例如貴州、河北等地提請審議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根據部分省份公布的起草負責單位,環境保護廳、環資委出現頻率也僅次于法制辦、法制委和交通運輸廳。
此外,食品和食品安全也是立法計劃的焦點,這方面的立法條數有23條,涉及到加工作坊、食品攤販等,也遠遠超過了其他領域。而旅游、建筑、農村等問題則緊隨其后。
執法 “史上嚴”環保大檢查
與此同時,中國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日前在北京表示,環保部把今年定為環境保護法的“實施年”,將開展全面的環保大檢查,對于違法的特別是未批先建的企業進行全面的排查,提出“四個不放過”——“不查不放過、不查清不放過、不處理不放過、不整改不放過”。
“一個好的法律不能成為‘紙老虎’,我們要讓它成為一個有鋼牙利齒的‘利器’。”陳吉寧談及新環保法的執行問題作此表示。
“將采取哪些措施讓環保法真正‘硬’起來,成為一把真正的利劍?”面對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的這一問題,陳吉寧表明,關鍵在于執行和落實。
今年1月1日,被稱為“史上嚴”的新環保法啟動實施。陳吉寧提出,為落實好該法,環保部將開展六個方面的工作——出臺和完善環保法的實施細則、開展全面的環保大檢查、推動地方政府責任的落實、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強化執法的司法監督以及強化自身的隊伍建設。
陳吉寧介紹,新的環保法在落實政府責任、提高企業違法成本和擴大公眾參與等方面都有比較大的突破,但在具體實施上還有一些模糊的地方,要把這些地方進行細化。
他表示,環保部要對30%以上的市級政府開展督查,強化地方的責任,解決地方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不作為問題。同時,環保部門已經對兩個城市政府的負責人進行公開約談,落實地方政府的責任。并要在一些地市試點,將環境保護納入到干部的政績考核中去。
守法 剪除污染企業保護傘
此外,陳吉寧所強調的“讓守法成為常態”,并非是臨時起意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環保部今后一段時間的施政路線圖。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增加了按日計罰、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等條款,被譽為“史上嚴環保法”。修訂這個法律,反映了政府對污染“零容忍”的態度。但是,再嚴格的法律,倘若“不守法是常態”,那么也徒有觀賞價值。
但環境執法說起來“氣拔山兮”,真正執行起來往往軟綿綿。我們在為環保部態度點贊的同時,也不免有人擔心,讓守法成為常態,是不是個品。其實,這種擔心,并非是杞人憂天。太多前車之鑒讓人記憶猶新。誠如,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曾與高人民法院、環境保護部、國家稅務總局等8家機構簽訂信息采集合作備忘,“老賴”、環保“黑戶”企業拉入銀行黑名單,難以從銀行貸款融資,可效果并不樂觀。
要知道,企業之所以敢違規排放,根本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放水”。在眼前利益、經濟利益,甚至個人利益的驅使下,才造成企業“不守法成為常態”。春節前,多地縣委書記因經濟指標“難看”被約談。可見,發展經濟的壓力很大,會不會壓過保護環境的動力?環保部門手中多了一部新《環境保護法》,就能改變處于窘境的執法現狀嗎?
光有決心遠遠不夠,還需要找到迫使違法企業守法的“七寸”。目前來看,一方面環保部門可以利用社會監督,擴大監管觸角,讓不守法難以遁形。另一方面,用曝光剪除污染企業的保護傘,排除行政掣肘。當然根本的,不僅應強力賦權環保部門,還須在體制上保證其獨立性和性,顯然,這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