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水清、土凈,這些廣大百姓對生活環境的樸素愿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獲得回應。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好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攻堅戰,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鐵腕治理。
從2014年的“出重拳”到2015年的“鐵腕治理”,許多代表委員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措辭嚴厲依舊:一方面彰顯中國政府在治理環境問題上“動真碰硬”、堅定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另一方面也顯現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形勢依然嚴峻。
日前,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下文簡稱“水十條”)得以出現在報告中。報告提出,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江河湖海水污染、水污染源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實行從水源地到水全過程監管。
水十條已獲中央政治局通過
無獨有偶,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水十條近期已獲得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不久將對外發布。
此前的2月13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環境保護部副部長翟青曾對外表示,水十條已經進入報批程序,很快會出來。
適逢全國兩會,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環境治理問題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之一。在今日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新聞發布會上,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副秘書長、發言人傅瑩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中國以超快的速度進入工業化,同時也看到,幾乎是以超快的速度造成了環境的透支。
與之相伴,一系列治理計劃出爐。2013年9月,國務院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擬投資1.7萬億元,治理大氣污染問題。按計劃,水十條應于2014年出臺,但由于水污染治理的復雜性,以及該計劃涉及眾多部門,其遲遲未露“真容”。
“三大問題的解決并非易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永會援引一名日本專家的研究稱,根據日本經驗,水污染治理需三四十年之久。
水環境惡化倒逼公眾期待
與此同時,3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表示,水十條近期即將公布。
業內人士介紹,相比于大氣污染防治而言,水污染治理的起步較早,但是,水環境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根據《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3年,全國地表水總體為輕度污染,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較重。其中,長江、黃河、珠江等流域的國空斷面中,I—III類水、IV—V類和劣V類水質斷面比例分別為71.7%、19.3%和9.0%。
地下水方面,2013年,地下水環境質量的監測點總數為4778個,其中監測點800個,水質優良的監測點比例為10.4%,良好的監測點比例為26.9%,較好的監測點比例為3.1%,較差的監測點比例為43.9%,極差的監測點比例為15.7%。
全國水環境質量不容樂觀,進一步加大了社會對于水十條出臺的期待。
2014年6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舉行新聞發布會,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介紹環境質量狀況時指出,制定水十條的思路主要是“抓兩頭、帶中間”。一頭是抓好飲用水水源地等水質比較好水體的水質保障工作,保證水質不下降、不退化。另外一頭就是要針對已經嚴重污染的劣V類水體,尤其是影響群眾多、公眾關注度高的黑臭水體,要下決心來治理好,大幅減少甚至消滅掉。通過這兩頭來帶動中間一般水體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事實上,水十條是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后,我國的又一項重大污染防治計劃。據透露,水十條主要包括六方面內容: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專項整治造紙、印染、化工等重點行業;加快水價改革,完善污水處理費、排污費和水資源費等收費政策;健全稅收政策;加大政府和社會投入,促進多元投資等。
水處理板塊將迎爆發期
同時,業內預測水十條的投資規模將高于大氣污染防治,預計達到2萬億元,且水十條的目標是2017年消除劣五類水。
不難發現,近期關于水處理方面的相關動作有逐漸增加之勢。目前,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已建立了長三角區域協作機制,強化污染治理聯合行動。2015年1月底,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三部門聯合下發通知,將城市污水處理收費標準上調至居民不低于0.95元/噸,非居民不低于1.4元/噸的水平。業內普遍認為,污水處理費的上調或是為“水十條”出臺熱身,并為水價上調提供了可能。污水處理費提高之后,廣大污水處理廠的處理噸水的服務費也有望增加,這對于污水處理行業來說是普遍利好。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在接受媒體專訪時介紹說,2萬元的“治水”投資將涉及新建污水處理設施、既有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管網建設及村鎮污水處理四大塊,具體所涉及的投資需求包括:新建污水處理設施投資規模為3500億元,既有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投資3000億元,管網建設建設至少需要投入5000億元,村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需投2000億到4000億元。另外,越來越受政策方重視的污泥安全無害化處置,預計投資規模將達500億-600億元。
由此,業內普遍認為,盡管2萬億元市場“蛋糕”誘人,但如果單靠政府財政投資,缺乏市場內生動力,其治理效果或很難達到預期。鑒于此,相關部門去年開始著力推進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環保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PPP模式。這一模式如果在新年度順利展開,將徹底打開水治理領域的成長空間,也將讓具備資金和商業模式優勢的涉水公司迎來業績爆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