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的政府工作報告,用單獨一個段落表述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參與境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推動鐵路、電力、通信、工程機械以及汽車、飛機、電子等中國裝備走向世界,促進冶金、建材等產業對外投資。
包括電力裝備等行業走出去,更是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些行業在國內市場發展多年,已經具備一定競爭力,如果配合國家戰略走出去,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在經濟復蘇乏力、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這樣的推銷,無疑更具戰略意義。
“走出去”也成為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來自企業界的代表、委員們更是提出了建議。
鑒于我國核電走出去已具備良好基礎和優勢條件,而未來10年國外預計有60至70臺新建機組的市場空間,同時還將有30至40臺機組退役,20至30臺機組延壽,海外核電項目開發空間巨大,全國政協委員賀禹建議國家將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技術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核電時隔26個月后重啟
3月1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文件,確定中廣核紅沿河核電二期項目兩臺百萬千瓦核電機組獲批準,這是繼2012年12月核準田灣二期工程以來,時隔26個月后政府再次核準新的核電項目,也是4年來我國真正意義上新批的核電項目。在獲得國家核安全局頒發的建造許可證后,紅沿河核電二期項目即可開工建設。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核電實質性重啟,年內還將有其它項目核準開工,核電將進入一個密集批復期。這意味著,2015年將迎來核電投產高峰,利好核電設備及核電材料供應商。
作為我國東北地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紅沿河核電站的業主公司紅沿河核電有限公司由中廣核、中電投和大連市建設投資公司按照45∶45∶10的比例出資,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一期工程建設4臺單機容量為https://img56.hbzhan.com/3/20171017/636438568603607408561.jpg.9萬千瓦的壓水堆核電機組。目前,1、2號機組已并網發電,3、4號機組處于建設期,預計今年正式投運。而二期項目規劃建設的兩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將使用我國自主核電技術品牌——ACPR1000,該技術已應用于陽江核電5、6號機組建設。
“此次紅沿河獲批,意味著我國核電實質性重啟,未來將進入密集審批期。”國內某證券分析報告預計,多個2014年已經準備成熟的項目也將陸續獲得批準。其中,石島灣國核示范工程和福清二期華龍一號示范工程有較大概率在年中左右獲得國務院核準。此外,采用AP1000技術的三門二期以及海陽二期等核電項目也都已做好準備,這四個廠址預計將有4臺核電機組的容量,樂觀預計年內還將有一個采用AP1000技術的項目開工。因此,AP1000主泵能否保證在今年8月發運,成為決定今年核電機組審批數量的關鍵因素。
隨著沿海核電項目的重新啟動,核電建設將迎來新一輪高峰期。目前,中國運行核電機組21臺,裝機容量1902萬千瓦,在建的核電機組27臺,裝機容量2953萬千瓦,在建機組數排位世界,占在建核電機組數的40%。按照國務院簽發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至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將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要完成此目標,中國預計2015至2020年每年將平均開工6臺核電機組。預計未來10年,每年核電建設投資規模將達700億元。
步入黃金發展期
2014年以來,管理層多次表示要盡快重啟核電,部分核電項目已經啟動設備采購,核電重啟已經準備就緒,只待發令槍響。
紅沿河核電站5、6號機組核準開工標志著國內沿海核電的正式重啟。3月10日,中廣核電力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收到了“印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核準遼寧紅沿河核電二期工程請示的通知”,紅沿河核電5、6號機組的建設獲批。目前公司正在有序地開展紅沿河核電5、6號機組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并在取得國家核安全局頒發的《核電廠建造許可證》后,即可開始建設。
與此同時,作為中國裝備中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核電“走出去”已經升級到國家戰略。2014年12月24日和今年1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兩次就加快核電等裝備走出去進行了重點部署。作為中廣核和中核共同研發完成的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于2014年8月正式通過國家評審,計劃年內啟動示范工程建設,為核電走出去奠定了技術基礎。
目前,中國核電企業的海外市場開發也正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廣核已實質進入英國核電新建市場,初步鎖定一個參股項目和一個控股項目。華龍一號在通過英國通用技術審查(GDA)后將應用于控股項目建設,屆時將真正實現我國自主先進核電技術在海外市場落地,具有標志性意義。
分析人士指出,核電建設的重啟和提速,以及向海外市場進軍的腳步,都將對二級市場核電板塊構成正面推動,環保概念升溫以及兩會期間有關核電的提案也將對板塊帶來利好刺激,建議把握“核電項目陸續獲批”和“核電走出去”兩條事件驅動型投資主線。
如何走出去引熱議
連日來,由中國廣核集團董事長賀禹發起,包括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干勇、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朱之鑫、東方電氣集團董事長王計在內的21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向大會提交了題為《推動核電新一輪規模發展,實現中長期國家能源結構調整戰略目標》的政協提案。提案建議,明確核電在我國能源電力供應中的支柱地位,以沿海擴建項目為重點,同時爭取“十三五”初期在內陸開建首批核電項目。
與此同時,核電走出去也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企業參與境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推動鐵路、電力、通信、工程機械以及汽車、飛機、電子等中國裝備走向世界。”
賀禹9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核電企業的海外市場開發正在取得突破性進展,“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將被用于中廣核在英國參股的欣克利角C項目。“我國核電走出去已步入關鍵階段,具備了良好基礎和優勢條件。”
他進而介紹說,中國三代核電技術與先進水平相當,且更具經濟性競爭力。相關配套產業和資源已具備支撐每年新開工10至12臺核電機組的綜合能力。
中核方面,今年2月,中國和阿根廷簽署了在阿根廷合作建設壓水堆核電站的協議,“華龍一號”技術有望出口到拉丁美洲。全國人大代表、中核集團董事長孫勤指出,“核電走出去是必然選擇,一臺百萬千瓦核電機組投資約2500億元,可以帶動相關機電產品和材料出口150億元,在經濟新常態下意義重大。”
不過,也有部分代表認為,核電走出去目前條件尚不成熟。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力投資集團總經理陸啟洲看來,從過去常提的“核電走出去”變成“電力裝備走出去”,是一種微妙的信號,“有一批人認為核電走出去還不成熟”。他指出,“現在還不是成熟的時候,準備工作在做,我個人總覺得還沒到那個時候。核電是長周期行業,投資大、周期長,從核電站建設到終發電沒有十年做不到。”
他進一步表示,核電的裝備、技術和資金“走出去”應分三步走,目前核電裝備全產業鏈基本上都能生產,但是成品率比較低,成本相對高。“總體而言設備出口是可以了,技術出口至少還得等3、5年,首先國內的示范電站要正常發電。國內都沒有發電,人家憑什么把合同給我們?后才是資金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