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處置成兩會熱點
近日,“環保”再度成為兩會的關注熱點。無論是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25年來的修訂,亦或是即將公布的“水十條”,無一不凸顯著政府對于環保問題的關注與重視。而此次兩會,除了備受熱議的大氣污染防治與霧霾防治問題,生活垃圾及城市環境衛生問題也成為了新的討論熱點。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增量迅猛,而垃圾分類少、處理水平低,無害化處理效果差,生活垃圾處理配套法律法規不完善已成為生活垃圾影響城市環境衛生的主要問題。在全國各地的兩會現場,上海、廣東、湖北、貴州、河北、新疆等地均建議積極推進城鄉生活垃圾治理,以分類回收、集中處理、收費等方式解決垃圾圍城的困局。其中,部分代表科學化處理生活垃圾的新思路,廣受好評。
國內2/3城市陷垃圾“包圍”
垃圾圍城,轉眼已“兵臨城下”。
1.8萬噸、1.9萬噸、1.8萬噸,分別是京、滬、穗三地的垃圾日產量。放眼全國600多座城市,垃圾每年都將積累出天文數字。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平均每年以近9%的速度增長,人均年產生活垃圾量達到440kg。僅2013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高達1.73億噸,如果堆到一起,便是500多座百層高樓。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1.46億噸,累計堆存的城市垃圾量有70多億噸,占地超過5億平方米,2/3的城市已被垃圾包圍。
“污水變寶”激發生活垃圾改造夢想
3月14日,山東省昌邑市奎聚街道楊洼村黨支部書記劉國田代表在山東代表團駐地表示:“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希望有一天所有的生活垃圾都能變廢為寶。”
劉國田的老本行是做印染。伴隨著近年來“垃圾圍城”愈演愈烈,他也漸漸地逼著自己一步一步走上研究垃圾資源化利用之路。
劉國田還有一個身份——山東濰坊金絲達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金絲達原來做印染,2000年公司利潤超過3000萬元,但如何處理每天10000多立方米污水成了問題,不能為了經濟利益犧牲生態環境。”
“必須考慮轉產,怎么辦?”劉國田說,“先承包土地種樹,種了7年樹,發現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污水問題。那就直接處理污水,結果兩年下來,發現污水還是‘處理’不掉。”
倔強的劉國田想,能不能變廢為寶,直接利用污水?他介紹,印染污水產生的沼氣,可以用來發電。沼渣燃燒值高,可制成燃料。沼液經凈化后,能當中水使用。“幾道工序下來,該利用的全都利用了。當時花了2000萬元,把印染污水問題解決了。”
印染污水的成功轉型讓劉國田信心百倍。面對“垃圾圍城”的狀況,他解決污水問題的思路用在解決城市生活垃圾上。
說干就干。經過3年研發,劉國田的企業先后投資1億多元,終開發出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生活垃圾進入處理場后,經過磁選、破碎、淘洗、厭氧分解、浮選等工藝,磁性金屬被回收,陶瓷、玻璃等重物被淘洗后可做建材產品,塑料、化纖、橡膠、秸稈等可做成塑料制品、木塑品,其他不可生化降解的剩余物也能得到回收利用。該項目采用全機械化分類流程,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
劉國田的敢想敢為也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成功。據悉,目前山東昌邑市每天產生的400噸生活垃圾就是靠這種辦法解決,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已經初步顯現。而今年6月,日處理600噸的垃圾資源利用項目也將在山東昌樂投產運行。
日本首創垃圾制生物乙醇
作為一個性命題,“垃圾圍城”不僅困擾著國內大多數市民,也是包括日本在內等發達城市管理的“重頭戲”。與劉國田變廢為寶思路一致,近日,日本對外宣稱將建成一座以廢紙和餐廚垃圾為原料的生物乙醇制造裝置。消息稱,該裝置將成為首創。
據報道,日立造船公司、熊本大學及京都市2月28日聯合宣布在該市西京區建成一座以廢紙和餐廚垃圾為原料的生物乙醇制造裝置。
據從事生物質研究的熊本大學特聘教授木田建次介紹,“用廢紙和餐廚垃圾制造生物乙醇的裝置為首創,對環境保護十分有效。”
該裝置能自動分揀收集來的普通垃圾,添加酶和酵母,用3至4天時間使其轉化為乙醇。一周可處理5噸普通垃圾,每噸垃圾可制造約60升乙醇。此外,取出乙醇后的殘渣還可用于制造甲烷。日立造船公司稱“將繼續推進相關工作,爭取早日實現商業化生產”。
生物乙醇是指通過微生物的發酵將各種生物質轉化為燃料酒精。它可以單獨或與汽油混配制成乙醇汽油作為汽車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