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治霾且行且牽手 15億專項資金或成轉折點
中央擬為重大環境治理工程安排的35億資金中,用于大氣霧霾防治工程的多,達15億。其次是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擬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0億元,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重點流域工業點源治理和清潔生產示范工程,均擬安排5億元。上述資金將惠及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山西、山東等6個省份的治霾行動。
此次治霾資金的啟動無疑將給京津冀抗霾行動注入強心針。
在環保部公布的2014年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前10位城市中,京津冀占據8席。空氣質量差成為三地之間共同的“麻煩”。北京市市長王安順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透露,去年北京地區PM2.5治理沒有完成下降5%的年度目標任務。
剛剛結束的地方兩會中,京津冀三省、市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曬出“治霾成績單”:2014年PM2.5平均濃度北京下降4%、河北下降12%、天津下降13.5%。
“客觀上講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形勢嚴峻特別是人均水資源短缺,大氣污染嚴重,去年北京地區PM2.5濃度下降4%,盡管這樣一個目標還不理想,不盡如人意,但畢竟是向著下降的好的方向在發展。”王安順如是說。他還表示,下一步我們將聯合制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中長期規劃,共同構建區域生態安全的體系,繼續實施環首都國家工業體系建設等一系列區域生態建設工程,建立和完善區域生態的補償機制等長效制度,努力讓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
早在2013年9月17日,環保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要求“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污染治理措施”。全國人大代表、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研究項目領導小組成員、天津市環保局原總工程師包景嶺說,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情況發展趨勢相似,各地治理可采取相同或相似的措施,然而受到種種現實因素制約,實際治理成效仍有待加強。
分析人士表示,一方面,作為困擾三地的棘手問題,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打破區域阻礙,將為三地解決霧霾問題帶來重要突破,而作為全國空氣污染的“重災區”,京津冀霧霾問題的改善無疑將為全國環保事業發展注入一針強心劑;而另一方面,環保作為與三地均切身相關的重要問題,構建區域生態安全體系將成為聯絡三地重要紐帶,成為推動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的重要敲門磚,推動京津冀一體化加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