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新聞視野】聚焦時事要聞,追蹤環保動態,關注現場,《新聞視野》為您一網打盡每日新環保快訊!
日前,來自北京市南水北調辦的公開消息稱,截至“世界水日”3月22日,入京南水將達到1億立方米。
據北京市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巡視員蔣春芹介紹,截至3月20日,已經有9711萬立方米江水流入北京,預計3月22日“世界水日”,“入京”南水將達1億立方米,可供城六區以及門頭溝、大興的局部地區的900萬市民,“水質檢測結果全部符合國家的生活飲用水標準,未來將有更多的家庭飲用甘甜的長江水。”
但是,“北京的缺水形勢還將長期存在”,蔣春芹說,長期以來因超采地下水造成的地下水位的水資源欠賬還需要很長時間的彌補,北京建設和諧宜居之都、回復河湖生態健康對水資源的需求還無法得到全面滿足。
【日均監測水質超300次 南水占京城供水半壁江山】“不調水就調人。”問及調水的必要性,原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局長許新宜說,“北京年均水資源量也就20幾個億,怎么承載幾千萬人口的用量呢?這相當于可以住兩個人的房間,住了5個人進去,水資源能不緊張嗎?”
近10年,北京以年均21億方的水資源量,維持著36億方的用水需求,人均水資源量僅100立方米左右。1999—2011年,北京處于較長的枯水干旱期,這期間,水資源總量減少44%,而密云與官廳兩座主要水庫來水量減少了七成。
與此同時,城市發展對水的需求卻在不斷增壓。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張彤說,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人口僅有400萬,現在已攀升至2000多萬,僅居民用水就增長了9倍。城市發展與人口增長對水的高需求與水資源減少形成了“剪刀差”。
【南水北調后? 北京缺水困局更待落實節水】“因為嚴重缺水,北京的可持續發展已面臨很大的危機,必須靠外援來支撐,而調水是的選擇,也是許多國家解決人口密集地區缺水需求的有效措施。”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張彤說。
北京市位于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的末端,是沿線各省市中建成早、發揮效益早的城市。據北京市南水北調辦主任孫國升介紹,江水進京后,一期工程年均將為北京送水10.5億立方米,供給15個區縣,供水范圍將達6000平方公里,覆蓋平原區90%區域。來水占城市生活、工業新水比例將達50%以上。這意味著,北京未來一年將增加500多個昆明湖的水量,水資源壓力將得到有效緩解。
【動態監測確保水質 10億方水緩解首都“水危機”】而為確保“南水”進京后供水安全,北京自來水集團在原有302個檢測點的基礎上,又在全市供水管網終端新增設159個水質檢測點。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新聞發言人梁麗對此指出,“南水”進京后,市自來水集團針對159個檢測點建立了水質檢測隊伍,由200人分成100個組,提高供水管網水質檢測頻率。新增設的供水管網終端水質檢測點,覆蓋居民小區3500多個,每個點每天檢測兩次水質。
公開資料顯示,增加的159個檢測點主要檢測兩個指標—濁度和電導率。濁度是反映水的清澈程度,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管網水質濁度應不高于1個NTU,“南水”進京后,全市的159個檢測點實際檢測的供水管網水質濁度值在0.2—0.8NTU范圍內,遠低于國標。
【“地上天河”迤邐北去 北京日取水量80萬立方米】此外,159個水質檢測點可以對自來水硬度進行檢測,也就是市民非常關注的反映“水堿”現象的水質指標。過去,部分南城地區如大紅門、建欣苑一帶,使用的是本地地表水與地下水的混合水,自來水硬度在350—380毫克/升,水堿現象較為明顯。“南水”進京后,郭公莊水廠供應區域內的用戶反映“水堿”明顯減少。經檢測,郭公莊供水區域內,自來水硬度約為120-130毫克/升,水堿下降幅度近七成。
以上就是今天的新聞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