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闡明創新是推動國家和民族向前發展,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強調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面前,必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才能適應未來發展的要求。
在中央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戰略引導下,中國電力投資公司(下稱“中電投”)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下稱“國家核電”)合并重組工作已于今年開春之初正式啟動,并已開始進入實施階段。這次兩大公司的合并重組是國家關于深化央企改革的重要部署,也是核電體制改革自本世紀初以來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新體制
國家核電中電投將合并為國家電投
國家核電和中電投兩家央企的重組合并有了新進展。近日,商務部反壟斷局公示的《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收購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股權案》顯示,現國家核電控股股東國務院,擬將其持有的66%股份無償劃轉給中電投持有。而國家核電董事長王炳華對外透露,兩家企業將組建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
國家核電成立于2007年5月22日,目前已經在先進核電技術研發設計、相關設備、材料制造、工程管理、運行服務等環節的產業布局方面,形成了由4家全資子公司、7家控股子公司、2家參股子公司和6家分支機構組成的核電技術集團。中電投則組建于2002年12月29日,是國內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目前旗下擁有7家上市公司,是集電力、煤炭、鋁業、鐵路、港口產業于一體的綜合性能源集團,也是國內三大核電運營商之一,另外兩家是中核和中廣核。
據了解,兩家央企合并組建國家電力投資集團之后,將推動核電業務上市,而國家電力投資集團也有可能成為中國大的核電企業,其資產總量預計相當于中核和中廣核之和。此外,現年61歲的國家核電董事長王炳華很有可能執掌新組建的國家電力投資集團。
新技術
自主機型落地開花
隨著“華龍一號”技術方案相繼落地福清、防城港兩大核電站,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聯手打造的國家自主第三代核電機型落地生根,這也讓國產核電設備制造商吃下了定心丸。
“華龍一號”是對中核集團ACP1000和中廣核集團ACPR1000 的技術融合,二者都是基于我國已掌握的M310改進型核電技術。2013年9月,兩集團正式簽署《華龍一號技術合作協議》,并以“關于中核中廣核華龍一號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請示”聯合上報國家發改委。
據悉,國家能源局在復函中要求,充分利用我國目前的核電裝備制造業體系,支持關鍵設備、零部件和材料的國產化工作,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主泵、數字化儀控系統、堆內構件、控制棒驅動機構以及常規島等關鍵設備,泵、閥等零部件,690U型管、核級電纜、焊材等關鍵材料的國產化比例不能低于85%。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早前曾撰文指出,從我國投入運營的核電反應堆來看,核電裝備的國產化率已經達到80%,建立起了完整的核電工業體系。
事實上,我國核電產業的國產化步伐一直在不斷加快。數據顯示,大亞灣核電站建設時,裝備國產化率還只有1%,隨后開建的嶺澳一期核電站國產化率也不到30%,而到紅沿河與寧德核電站完成時,國產化率已經接近80%,陽江核電站5、6號機組更可以達到85%。
相關研究表明,2008年以來,我國核電廠發電設備容量逐漸增加。2014年,全國核電廠發電設備容量達1988萬千瓦,同比增長36.10%。而截至2014年,我國核電產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自主創新和大規模技術改造,建成了具有先進水平的核電裝備制造基地,掌握了關鍵設備設計、制造核心技術。
通過核電項目的實踐,裝備制造企業生產技術能力大幅提高,我國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核電裝備制造體系,具備了百萬千瓦級核電設備的供貨能力。
新階段
未來五年核電迎3000億市場需求
紅沿河二期項目在獲批后短短一個月內便正式開動建設,標志著我國核電重啟步伐的進一步加快。二級市場上,核電相關概念上市公司有望再度受到市場關注。
由于政策扶持力度的持續增大,過去幾年內我國核電項目重啟步伐也在持續加快。據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已投入運營的核電機組已達22臺,裝機總量達到2010萬千瓦,發電量達到1280億千瓦時。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獲批重新開工的項目不斷增加,但新建核電站項目卻一直未能有所突破。此次紅沿河5號機組成為田灣核電二期工程之后,近三年內我國開工建設的核電新項目,標志著我國核電行業的復蘇進入全新階段。
與此同時,此次開工建設的紅沿河5號機組以及獲批但尚未開工6號機組所采用的都是我國自主核電技術品牌——ACPR1000。該技術由成熟堆型實施改進而來,具備三代核電主要安全技術特征。隨著該技術應用的逐漸普及,也意味著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站技術日臻成熟,這也有助于進一步加快我國國內核電行業的發展以及對外核電技術的出口。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去年印發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到2020年,全國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然而,有核電專家介紹說,由于去年來全國新建的核電項目為零,中國只有在今年上馬更多的核電項目才能完成以上目標。
按照此前進度,2015年內或還將有6到8臺機組陸續獲批開工。而到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較目前增長一倍以上。而據機構測算,目前1000萬千瓦項目的投資規模可達1600億元,并將給上游核電設備制造商帶來至少800億元訂單。因此,隨著我國核電重啟的持續加快,到2020年,我國核電設備市場規模將有望達到3000億元。
【新聞助讀】核電走出去需要全國一盤棋
核電“走出去”對促進我國核工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帶動國內產業發展,以及打造中國品牌、提升國家形象等,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但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核反應堆及核電工程專家葉奇蓁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中國裝備走出去大部分會碰到一樣的問題——如何避免國內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惡性競爭,避免互相壓價。因此,中國核電走出去還需要國家從戰略層面進行統籌考慮。”
中核集團董事長孫勤對此表示贊同,他說:我們核工業走過了60年,這一路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現在也有自己的品牌,也有自己的體系,但是畢竟,我們還不夠強大,特別跟美國、俄羅斯、法國這些核能大國,甚至韓國、日本等一些后起的核能發展國家相比,我們還有很多不足。但是我們又必須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能帶動拓展我們的發展空間,帶動我們整個的裝備制造業走出去。因此,只有聯合“走西口”,通過聯合壯大力量,通過聯合減少內耗。
至于如何聯合,業內有不少專家呼吁中國核電應形成大一統的格局,即不僅要實現中電投與國家核電的合并重組,國內核工業四家大企業(中核集團、中電投集團、中廣核集團、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也應該合并成“核工業國家投資公司”。
對此,孫勤認為,這些企業本來也是從一家分拆出來的,在現有核工業產業資源的基礎上整合設立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優化核工業國有資本結構和管理模式,既能將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又可將產業做強做優,可作為核工業體制改革方案中的一種考慮。而作為投資運營平臺,核工業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將發揮產業經營和戰略管控的功能,可在核軍工、核科技創新、核能市場競爭等核心領域起主導作用,有效整合力量。
(本文資料來源:中國環境報、財經日報、鳳凰財經綜合、企業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