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水污染防治項目率普遍偏低的大環境下,政府和社會資本如何“聯姻”?財政部、環境保護部日前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水污染防治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實施意見》,明確規范水污染防治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操作流程。
根據《意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綜合整治將成為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重點領域。為建立機制,《意見》強調綜合采用使用者付費、政府可行性缺口補助、政府付費等方式,分類支持經營性、準公益性和公益性項目,并通過土地開發、生態旅游等收益創造能力較強的配套項目資源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意見》要求地方各級財政部門統籌運用水污染防治專項等資金,對合作項目予以適度政策傾斜,逐步從“補建設”向“補運營”、“前補助”向“后獎勵”轉變;同時,支持社會資本建立環境保護基金,重點資助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鼓勵環境金融服務創新。為此,環保部門將進一步完善水污染防治領域特許經營管理制度,降低準入門檻,清理審批限制,拓寬社會資本投入渠道。
全面向社會資本開放
“《意見》是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一項財政政策,對于促進多元融資,努力破解制約社會資本投入的瓶頸具有重要導向作用。”環保部規劃財務司司長趙華林說。
在環境保護中,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領域主要是以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處置為主,一般采用BOT、TOT等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兩部委印發的《意見》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領域拓展到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綜合整治、湖泊水體保育、河流環境生態修復與綜合整治等城市污水、垃圾處置外的項目。該《意見》同時提出,將逐步實現水污染防治領域全面向社會資本開放,推廣運用PPP模式。
趙華林介紹,《意見》堅持存量為主,以費價機制透明合理、現金流支撐能力相對較強的存量項目為主,便于盤活存量資產和分步實施。
按照《意見》,鼓勵結合項目自然條件和技術特點,創新融資模式,盤活存量資產,形成改進項目運營管理的有效途徑,構建社會資本全程參與、全面責任、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規范化PPP模式。同時,對納入國家重點支持江河湖泊動態名錄或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等相關資金支持的地區,采取差異化的合作模式與推進策略,推進PPP模式。
目前,環境保護專項資金主要以投資補助的形式支持污染防治項目建設,資金不能用于污染治理設施運營、政府采購等方面。
趙華林表示,針對PPP項目政府和社會資本長期合作性質及純公益項目主要采用政府付費的特點,《意見》明確提出了優化調整專項資金使用方向,逐步從“補建設”向“補運營”、從“前補助”向“后獎勵”轉變,擴大資金來源渠道,對PPP項目予以適度政策傾斜。
水污染治理或啟萬億市場
事實上,就在兩部委聯合下發《意見》的同時,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繼續明確了下一步環境治理的硬任務,其中要求用水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80%以上。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形勢依然嚴峻,水污染情況觸目驚心。公開資料顯示,近10年來我國水污染事件高發,水污染事故近幾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全國城鎮中,飲用水源地水質不安全涉及的人口約1.4億人。水利部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水庫水源地水質有11%不達標,湖泊水源地水質約70%不達標,地下水水源地水質約60%不達標。
水污染治理和節水等重要環保項目需要長期、大規模資金投入,諸如污水處理廠這一普遍的治水項目,通常單個投資規模都在億元以上,十幾億元甚至幾十億元的也并不罕見。有機構測算,我國要達到“水十條”制定的2020年目標,需要投入4萬億至5萬億元。其中,各級地方政府需要投入約1.5萬億元。
對于如何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環保領域,此前環保部已經進行過多次調研,并且在北京、山東、河北等地進行了試點,但“投資高、回報率低”成為橫亙在社會資本和環保項目之間的一個大難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對此指出,應該首要解決“企業有錢賺,民眾能負擔”的問題。他建議,下一步國家要進一步出臺鼓勵政策,著重解決降低社會資本投入環保領域的資金成本和門檻,例如鼓勵銀行和資本市場開展環境金融產品創新,拓寬各類參與水污染治理企業的融資渠道,資本市場可以加快環境權益資產證券化的步伐,擴大與水污染治理相關的股票或債券發行。
逾2億元逆市搶籌9只個股
市場人士認為,隨著政府部門對環境保護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未來在用水、節水、治水方面的建設和監控會大大加強,水污染治理板塊將迎來發展機遇,也為污水處理概念股帶來上漲契機。
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5月6日,30只污水處理概念股中有6只個股逆市上漲,分別為雙良節能(5.65%)、興源環境(2.96%)、桑德環境(2.17%)、大禹節水(1.99%)、國禎環保(1.04%)、巴安水務(0.87%)。
當日,9只污水處理概念股呈現大單資金凈流入狀態,累計大單資金凈流入達2.19億元。其中,桑德環境(8495.59萬元)、眾合科技(4167.21萬元)、國禎環保(2893.53萬元)、大禹節水(1721.89萬元)、興源環境(1630萬元)、雙良節能(1231.71萬元)、巴安水務(https://img56.hbzhan.com/3/20171017/636438568603607408561.jpg4.7萬元)等個股大單資金凈流入均超過1000萬元。
近期,關于大氣、污水治理的話題不斷。首先,北京近日發布2014年環境狀況公報;其次,《2015年循環經濟推進計劃》出臺;還有山東制定工業轉型升級計劃;深圳設立5億元節能環保資金,專項支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5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要點》,指出由環境保護部牽頭落實推進環境保護信息公開,加大環境執法檢查依據、內容、標準、程序和結果公開力度。
對于污水處理概念板塊的投資策略,國內證券研究所認為,關注相對低估值。從近期機構持倉動向來看,以QFII為代表的海外投資者對于A股環保板塊均表現出較強的投資興趣,但普遍關注目前相對較高的估值水平和企業現金流情況;而其在港股環保板塊配置基本以北控水務、光大兩家公司為主,考慮到未來兩地資金互通及聯動效果日益顯著,從AH股價差、標的稀缺、估值優勢等角度出發,建議關注東江H股、中滔環保、康達環保、綠色動力。
就短期A股而言,依然推薦相對估值優勢明顯且提升空間較大的桑德環境、科達潔能,水處理/PPP領域公司碧水源處于中長期良好配置點,而與“互聯網+”結合為緊密的環境監測領域則在模式創新、業績彈性等方面擁有較大想象空間,建議關注聚光科技、雪迪龍等。
(本文資料來源:光明日報、經濟參考報、中國證券網、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