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京津冀是我國環渤海心臟地帶的三個省份,伴隨著區域一體化聯動的深入,越來越引起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矚目。
國家要求京津冀地區按照“統一規劃、嚴格標準、聯合管理、改革創新、協同互助”的原則,建設完善生態管制制度,打破行政區域限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擴大區域生態空間。
冬奧會加速京津冀一體化
繼2008年成功舉辦夏季奧運會之后,7月31日,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第二十四屆冬奧會的舉辦權。當日下午,北京冬奧申委主席、北京市市長王安順在吉隆坡向奧委會做后陳述時指出,采取的一系列改善空氣質量的措施,能夠保證賽前、賽中、賽后的空氣質量標準,都符合世界衛生組織要求。
而事實上,冬奧會的申辦給我們留下的財富要遠遠超過舉辦冬奧會本身。對于正在加快實施的京津冀一體化戰略,冬奧會的舉辦將加快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步伐,成為京津冀一體化融合的催化劑。北京冬奧申委環境專家宋強日前表示:“冬奧會將形成強大的推動力,幫助京津冀治理環境。”
其實,無論申辦冬奧成功與否,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一張“環保路線圖”已悄然鋪開,將緊緊圍繞“統一規劃、嚴格執法、聯合管理、改革創新”的思路。
“京津冀資源環境承載超限,自然生態系統退化。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重點任務。”一位接近《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編制的專家此前如是分析。
大氣環境紅線有望設立
國家曾提出京津冀生態環境治理的2017年和2020年目標。據悉,目標明確,到2017年,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機制基本完善,重大生態環保工程全面實施,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惡化趨勢得到遏制;到2020年,城鄉公共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立,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PM2.5平均濃度持續下降。
北京攜手張家口申辦冬奧會以來的持續減排措施效果明顯,環境效益逐步釋放。今年上半年,京、津、冀、晉、魯、蒙、豫7省區市PM2.5濃度同比下降15.4%;其中,京津冀區域PM2.5平均濃度為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1%。
京津冀三地已簽訂大氣污染防治合作協議,今年,北京市將投入4.6億元支持河北省的廊坊市、保定市的大氣治理。天津也將投入4億元支持唐山、滄州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
業內人士透露,京津冀“生態紅線”“環境共同體”等正在規劃,重污染預警、應急、共享的協同以及船舶污染治理、機動車環境違法信息區域共享等已有“一體化”詳細措施,財政部建立的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資金也投入使用。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表示,下一步有望設立“京津冀生態環境紅線”,構筑“京津冀生態環境共同體”。他透露,將北京、天津、石家莊、邢臺、邯鄲、保定、衡水、唐山、滄州、廊坊劃為重點控制區,張家口、承德、秦皇島劃為一般控制區,對PM2.5年均濃度等主要指標劃定“大氣環境紅線”,既有的治理標準將不斷提高。
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
區域性一體化發展是對解決城鎮化發展瓶頸的外延道路。
“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必須推進體制和機制的創新。解決發展落差懸殊,資源過度集中問題,它重要的體制當然是要素的自由流動,里面一定是有體制障礙的。所以協同發展核心要打通要素自由流動的通道。那么,要素的市場化改革應該成為當務之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對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核心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京津冀這個板塊在中國區域發展格局中應該說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一個板塊。王一鳴認為,京津冀在經濟體量上跟長三角、珠三角是可以比肩的。但是,由于它是首都所在,它又在這個區域發展格局中又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另有專家指出,環境治理終將取決于發展理念、治理力度等變量,要改變“靠天呼吸”的困局,承辦冬奧會是契機,減排仍是硬道理,須重點從控制首都及周邊區域的燃煤污染、工業污染、機動車污染入手,堅定環境優先發展方針,同時逐步調整國家能源結構。
材料來源:新華社、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產經新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