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人物故事】湖南萬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國家首批“開礦者”,牢牢把握“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機遇,努力實現科技創新、環境保護和資源循環三者的完美結合。日前,相關媒體對董事長明果英進行了專訪,明果英自豪的說:“未來萬容將更加堅定地以創新驅動實現跨越式發展,致力打造世界領先的資源環境服務企業,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貢獻更大的力量。”

堅守技術為先 鍛造“城市礦產”綠色產業鏈
伴隨著現代文明的高度發達與城市化進程的急劇加速,越來越多的電子廢棄物、產業廢棄物、報廢汽車等構成了一座座永不衰竭的“城市礦產”。萬容科技作為國家首批“開礦者”,將牢牢把握“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歷史機遇,堅定地以創新驅動實現跨越式發展,推進“城市礦產”綠色開發與資源價值最大化,實現科技創新、環境保護和資源循環三者的完美結合。日前,易再生網對中國再生資源設備制造龍頭企業之一的締造者——湖南萬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明果英進行了專訪。
技術為先
伊利、蒙牛、光明,三個幾乎代表了中國乳制品業的品牌可謂耳熟能詳、眾人皆知,但鮮有人知道這三家幾乎一統中國乳業市場企業酸奶包裝的主要生產商——其中便有未來在中國再生資源行業叱咤風云的明果英。
1991年,明果英從一個小小的作坊起步,依靠生產乳品塑料杯、包裝袋等不起眼的小產品在湘潭、長沙、上海三地打拼出一個大市場,鼎盛時期僅塑料杯就有2 億多只的年銷售量,躋身全國同行業探花。
一時的榮耀并沒有讓明果英妄自尊大、忘乎所以,在經過對市場縝密的考察與認真地思考之后,他果斷將自己的全部身家投入了當時還僅嶄露頭角的中國再生資源產業,2006年,注冊資本6000萬元、以“科技、環境、資源”為核心理念的湖南萬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經過十年的積淀與發展,厚積薄發的明果英對萬容未來的定位已然清晰:致力于打造一條集環保裝備研發制造,電子廢棄物、產業廢棄物、報廢汽車回收拆解、有色金屬與稀貴金屬加工于一體的“城市礦產”資源開發綠色循環產業鏈。
“從資源和環境兩個維度來看,作為可再生資源的廢棄物的屬性是雙重的,既有資源的屬性、也有環境的屬性,如何兼顧二者,把環保和資源利用結合起來、讓城鄉固體廢棄物同時達到資源價值的最大化和環境效益的最大化,是一個非常復雜與龐大系統工程。”
明果英說:“要想達到這個目標,除我們每一個人在主觀上都要有明晰的認識、認知與努力外,客觀上還需要相關的處理設備以及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而這也正是每一個再生資源設備制造企業義不容辭的職責與奮勇拼搏的動力所在。”
明果英如是說、也如是做,十年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在再生資源裝備制造領域,萬容自主研發的“廢印制電路板環保處理設備”、“廢舊冰箱無害化處理設備”、“報廢汽車破碎及廢鋼加工一體化設備”、“報廢汽車快速解體機”等先后通過國家部級科技成果鑒定,獲得“國家信息產業重大技術發明”、“國家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中國專利優秀獎”、“國家重點新產品”等榮譽,成為了中國“城市礦產”裝備產業的領軍企業。
在環境管理服務領域,萬容在全國率先推出“環境與資源管理服務”模式,先后與富士康科技、名幸電子、惠亞集團、方正科技等企業建立廢棄物處置與資源回收合作關系;在東莞、無錫、香港、長沙等地設立專業化處置基地,為電器生產企業、重金屬化工企業、通訊電子產業等提供固體廢棄物、重金屬廢液的環保處置與資源回收系統服務。
在資源回收加工領域,萬容在長沙、汨羅、郴州建立了三個大型集中加工處理基地,在湖南全省十一個地市建立資源回收網點,構建以電子廢棄物、產業廢棄物、報廢汽車為主的再生資源回收、拆解與加工網絡體系,形成了年回收處理電子廢棄物200萬臺,報廢機動車10萬臺,年產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及橡膠10萬噸的規模,成為了湖南省兩型社會建設示范企業。
對于目前中國的廢棄物處理領域,明果英認為有兩個方向:一是把有價值的東西分選出來作為原料去銷售,這是再生資源或者城市礦產的范疇,這個范疇是從資源化的角度去考慮;另一個是從環保角度把固體廢棄物當做負擔,用填埋、焚燒等方式處理掉,解決的是環境影響的問題。
就此明果英認為,目前這兩個方向并沒有很好地結合起來,而各行其是所導致的是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在資源化的范疇,國家投入很多資金扶持再生利用產業,但很多廢棄物資源屬性相對來說是很低的,當只考慮資源化一個方向的時候,產業就會變形,最終導致資源價格下跌、環保成本增加,結果就是行業整體都掙不到錢。如僅從環保的角度考慮,其主導思維就是無害化處置,又將導致許多資源的浪費,而且垃圾處理廠的建設和運行成本也都將居高不下。”
他就此指出,這個問題的解決除國家政策的因素外,產業的設備與技術進步也不失為一條行之有效的可行性路徑。具體到企業而言,就是要努力在自身所處行業的核心技術上盡快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實現重大突破;即便不能立即取得成效,也要堅持不懈、從一點一滴的微小進步做起。
事實上,正是由于有著這樣的理念,十年來萬容在再生資源的設備制造領域成績斐然,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廢舊冰箱及報廢汽車處理的領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由萬容所研發的廢舊冰箱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回收設備獨創用于物料高效粉碎和聚氨酯泡沫分離一體化設備,可實現聚氨酯泡沫的分選,并具有自動化程度高、處理效率高、運行成本低、不產生二次污染等特點,填補了中國廢舊電冰箱處理設備的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申報多項國家專利,2010年1月30日通過了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的部級鑒定。
明果英對此做了頗為詳盡的介紹:“廢舊冰箱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回收設備采用雙軸撕碎加搓揉破碎相結合的獨特工藝,可實現冰箱整體處理。具有資源分離效果好,處理效率高、兼容性強、功耗低、產出廢鋼密實、剝離純凈、價值高等特點,更加適合現階段中國國情。”
此外,該設備環保措施完善,無廢水產生,尾氣處理后能達到國家標準;操作過程噪音低于國家標準,且無粉塵產生,操作條件好;安全性能好,采用視屏監控及整機聯動控制,確保設備安全穩定運行;自動化程度高,實現整線一鍵控制;聚氨酯泡棉經粉碎后可資源化利用,無需承擔昂貴的處置費用。經過數十家年的經驗積累和不斷改進,已陸續推出了第一代至第五代冰箱線,市場占有率達50%。
在報廢汽車領域,萬容通過學習、借鑒德國先進技術自主研制的汽車拆解殘渣、可燃產業廢棄物等的分選、破碎干燥、RDF成型設備,使得終極無害處置生活垃圾、綜合利用殘渣成為可能,真正地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了資源綜合利用,并最大限度保護了環境。
對此,明果英頗為自豪而堅定地說道:“報廢汽車處理設備解決了目前汽車破碎殘留物對環境的影響,合理的利用了汽車破碎殘留物進行再利用;分選物料中高附加值的物料如鐵、銅、鋁等可以進行再循環加工利用;無廢水、廢氣的排放,在對廢棄物進行再循環利用的同時也免除了對環境的污染破壞,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環保。”
此外,萬容研發的報廢汽車預處理及零部件無損拆解線主要應用于報廢轎車解體以及可再制造零部件的拆卸,采用物流自動傳送、升降翻轉平臺、專用拆卸工具,可取代傳統的“氣割”拆解方式,實現無污染、“無火”拆解,對報廢汽車回收再利用效益有明顯的提升。
據介紹,目前萬容的再生資源設備產能約為年產200套,2013 年營業額12400萬元,其中出口1000萬元;2014年營業額14500萬元,出口2000萬元;2015年營業額15800萬元,出口4000萬元。
就此明果英特別指出,萬容既是設備制造企業,又是區域內報廢汽車和報廢家電拆解企業,設備在使用中能夠得到不斷的改善和升級,這是一般設備制造企業所不具備的優勢:“技術的進步,正是來源于在生產中的實踐。”
人才為本
萬容地處中國機械之都——長沙,周邊配套能力完善,人才優勢明顯,擁有極強的技術隊伍,其中僅專業設計人員便達六十余人,占比近職工總數的9%,具備研發、設計、制造的集成能力。
通過與歐美知名企業的合作,萬容借以整合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為己用,所制造的先進設備,在相當程度上提升了國內產業的整體水平。
在成立僅只兩年之后的2008年,萬容便于全國率先推出了企業環境資源管理服務模式;2009年建成中西部第一個省級電子廢棄物處理中心;2012年建成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報廢汽車拆解示范基地;2014年又率先建設第一個生活垃圾社區化處置生態工廠,開啟了生活垃圾處置的創新之路。
“萬容建立了以高級人才為骨干,以中青年專業人才為主體的的工程技術研究團隊,涵蓋了機械、環境、材料、冶金、化學、物理、工程等學科領域。團隊確立了‘以成果為導向’的績效管理原則,發揚求實、創新、協作精神,以人才推進項目,以項目培養人才。”
據介紹,萬容自成立以來已開展項目研究40余項,申請發明專利59件,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112件,1項國外專利已獲得專利證書。獲得科技成果鑒定6項,各部委獎項6項,參與了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并與湖南大學、四川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院校建立了緊密聯系,使萬容在技術上始終保持與國內、外同步發展,位居國內領先水平。
在2011年與2013年,萬容廢舊冰箱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回收設備與報廢汽車車身整體破碎及綜合回收處理線先后獲科技部“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而十年來在科技創新領域,更已先后獲得了20余項國家、省、市的各級榮譽及獎勵。
事實上,早在2008年12月萬容便已獲得了自己第一個、也是最為重要的獎項之一:工業與信息化部“信息產業重大技術發明獎”;2009年12月,再獲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2010年5月,科技部頒發國家火炬計劃項目證書;同年11月獲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優秀專利獎”。
就此明果英指出,無論是產業競爭、還是企業競爭,歸根結底都是人才的競爭:“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明果英說:“萬容的大門,隨時都向有志于振興中國制造業的人敞開。”
服務為綱
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已越來越為明顯。影響所及,身為上市公司的萬容也并未能夠只身幸免。萬容科技于2015年登陸新三板掛牌交易,2015年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2.91億元,同比下滑11.83%,歸屬于掛牌萬容股東的凈利潤為1117萬元,同比大幅下滑54.38%。
對于營收大幅下滑原因,明果英歸結于電子廢物回收拆解業務的下滑所致,2015年萬容電子廢物回收拆解業務收入同比下降58.97%,導致該業務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目前國內納入處理基金補貼的電子廢物拆解處理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導致回收價格上升;二是報告期內,國家基金補貼資金到位晚于預期,萬容資金瓶頸制約了萬容的回收能力;三是報告期內鋼鐵、銅、鋁、塑料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滑,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超過20%,導致拆解產物銷售額下降。
不過,隨著再生資源行業的深入發展,業內的競爭早已不再僅僅局限于生產規模和成本控制領域,產品設計和綜合性解決方案提供能力已成為衡量設備企業綜合競爭力的主要指標。
有鑒于此,在對生產進行調整的同時,明果英還進一步強化了對產品的質量管理以及售前、售后服務,通過產品的質量與服務來拼市場,而萬容在行業內所具有的綜合服務優勢同樣非常引人矚目。
“一方面,萬容具備了較高的系統集成能力,并依托豐富的行業服務經驗,在深入分析客戶具體需求的基礎上提供可再生資源回收循環利用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從研究用戶的回收產品、工藝、生產類型、質量要求入手,幫助用戶進行設備選型,并配備專業的培訓人員對用戶進行培訓,幫助用戶發揮專用設備的最大效益。”
“另一方面,萬容培養出了一批精通工程系統、熟悉用戶工藝、了解國內外設備的技術服務人員,不斷加強售前培訓、售中與售后服務,實現了產品的高可靠性和售后服務的高速、高效,用戶忠誠度日益提高。”
“隨著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萬容的產品在使用壽命、環保節能、加工能力等關鍵性能指標方面也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部分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此外,萬容一向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堅持大力推行新產品研發及工藝技術改進工作,針對客戶需求及行業發展趨勢,進行持續的自主創新和研究項目儲備。
明果英就此指出,固廢處理設備的產品體系復雜,設備部件的數量和種類繁多,并且存在大量非標準化設計,特別是報廢汽車快速解體機、廢鋼破碎生產線等高端產品涉及眾多的特殊結構部件和超大型結構部件,因此對設計和研發能力要求很高。
“萬容具有自主的結構設計和生產工藝創新能力,核心團隊具有多年的金屬再生資源加工設備研發設計經驗,掌握了產品設計、大型結構件加工工藝、數字化控制、系統集成、節能高效等關鍵技術。”
在萬容人齊心協力的努力下,萬容科技2016年上半年營業總成本為9909.09萬元,同比增長4.42%;報告期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3799.52萬元,同比增加117.43%。
據介紹,新三板上市以來,與萬容維持穩定業務關系的主要客戶已由40家增加至120多家,建立業務聯系的企業達300多家,分布在全國除西藏以外的各省市;而萬容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四種:
一、裝備及技術服務盈利模式:通過為固廢處理及資源再利用企業提供裝備與系統服務,獲取產品銷售和技術服務收益;
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汽車回收處置盈利模式:通過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汽車等有價廢棄物進行環保回收及處置,獲取處置服務費及資源銷售收益;
三、危險廢物處置盈利模式:通過為各類生產企業提供危廢處置服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資源的深度再利用,獲取危廢處置收益及資源增值收益;
四、政府購買服務盈利模式:通過參與政府PPP項目(如生活垃圾處置),獲取項目投資或運營托管收益。
在圍繞固廢處置建立了涵蓋機械、環境、材料、冶金、化學、物理、工程等學科領域,以高級人才為骨干、以中青年專業人才為主體的工程技術團隊的同時,萬容也逐步形成了較強的綜合治理技術和系統服務能力。
“萬容在湖南擁有多家報廢汽車回收拆解處理企業,從事報廢汽車處理多年。擁有豐富的拆解經驗與進銷渠道,還可與戰略客戶共同分享行業經驗、信息。”
“萬容工程實踐能力強,設備銷售市場覆蓋面廣,廢印制電路板、冰箱線、報廢汽車等主要破碎設備市場占有率達50%。”
“萬容配套齊全,具備完整的資源深加工技術及產業鏈規模,可為客戶提供稀貴金屬深加工、非金屬深加工等增值服務;并可根據客戶實際情況,為客戶提供貼心服務,協助客戶進行可行性研究報告、環評、技術咨詢和規劃設計等。”
此外,萬容廢報廢汽車破碎線、冰箱破碎線、印制電路板物理回收等設備已通過國家相關部門鑒定、并享有專利保護權,購買其設備的客戶還能夠享受當地的稅收優惠及政府資金支持。
“自成立以來,萬容一貫采取積極的市場拓展策略,大力推動各項業務的區域拓展和市場布局,重點突出、點面輻射,在設備銷售和系統服務領域全國網絡布局初具雛形,業務已擴展到了全國甚至海外。”
明果英說:“未來萬容將更加堅定地以創新驅動實現跨越式發展,致力打造世界領先的資源環境服務企業,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貢獻更大的力量。”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