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修復是世界醫學難題。大量研究表明,脊髓損傷后損傷部位存在多種抑制分子如Nogo-A,ephrinB3及sema4D等,形成了抑制脊髓再生的微環境。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戴建武領導的再生醫學實驗室一直專注研究如何重建脊髓損傷后促進脊髓再生的微環境。他們將膠原支架材料與具有膠原特異結合能力的髓鞘抑制分子ephrinB3和sema4D各自的拮抗蛋白CBD-EphA4-LBD和CBD-PlexinB1-LBD以及有膠原特異結合能力的神經營養因子CBD-BDNF和CBD-NT3進行結合。通過移植上述功能支架材料到大鼠脊髓T10全橫斷模型之中來建立促進神經再生的微環境。此外,他們還在大鼠全橫斷損傷后脊髓的兩個斷端分別注射cAMP來激活脊髓神經元內在的再生信號通路。通過術后三個月的恢復期,他們觀察到接受了復合治療的大鼠較空白對照組及單純支架材料移植組的大鼠在損傷區內神經纖維的再生數量、再生神經纖維的再髓鞘化程度、再生組織的血管化程度以及后肢行為學恢復程度等方面均表現出顯著的優勢。他們認為復合治療組的大鼠的損傷區能檢測到大量新生神經元是大鼠功能恢復的細胞學基礎。這類新生神經元很可能是在脊髓受損后由遷移至損傷區內的內源性神經干細胞分化而來。功能支架材料在大鼠損傷區提供了一個適合內源神經前體細胞向神經元定向分化的微環境。
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定向誘導內源神經干細胞或移植的外源神經干細胞在損傷區內向神經元分化是脊髓損傷修復的重要機理,對于指導脊髓損傷的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于11月21日在Acta Biomaterialia(doi:10.1016/j.actbio.2015.11.023)上在線發表,戴建武研究組的博士生李星和助理研究員韓津為該論文的共同*作者。該研究得到中科院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先導專項和科技部重大計劃資助。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