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子喝了3年自磨豆漿后查出乳腺癌”的消息日前在網上流傳。該消息稱,豆制品中含有大量植物雌激素,會造成人體內雌激素含量偏高,增加乳腺癌患病幾率。
對此,上海市疾控中心4月21日發布消息稱,大豆類食品不僅可以降低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而且能顯著降低乳腺癌患者復發和死亡的風險。
長寧區婦幼保健院婦科副主任醫師劉平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乳腺癌的發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并不單一由雌激素水平決定,還受遺傳、環境、絕經過晚、初潮過早、肥胖等因素影響。
大豆中的雌激素和人體中的不一樣
目前,乳腺癌已經成為上海女性*高發的腫瘤,它屬于激素依賴型的腫瘤。補充雌激素會引起乳腺癌,是許多女性根深蒂固的觀念。
對此,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方面表示,2011年該部門就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每天攝入11克大豆蛋白(約30克干豆)的乳腺癌患者死亡率和復發率zui低,其中大豆中的異黃酮和蛋白質發揮了關鍵作用。
據上海市疾控專家介紹,大豆中的雌激素與誘發乳腺癌的雌激素并不相同。“由于大豆中的異黃酮類物質與人體內的雌激素長得跟雙胞胎似的,所以被草率地冠以‘植物雌激素’之名,但其實二者在功能上大不相同,這正如都是碳元素,金剛石和石墨之間只是分子結構上有小小的差異。”
上述專家進一步指出,雌激素之所以能在體內發揮作用,是因為體內存在著雌激素的“受體”。打個比方說,雌激素是一把鑰匙,雌激素的受體是一把鎖,正確的鑰匙插到正確的鎖孔里,功能就會開啟。然而,大豆異黃酮這把“鑰匙”雖然能插到雌激素受體的“鎖孔”中,但是效率十分不給力,zui多只能起到1%的弱雌激素樣活性,正宗雌激素沒了用武之地,這就起到了“抗雌激素”作用。
“大豆異黃酮具有神奇的雙向調節能力。”專家表示,一方面可發揮“類雌激素”作用,明顯改善和消除女性更年期綜合征的癥狀,治療和預防骨質疏松;另一方面可發揮“抗雌激素”作用,大大降低乳腺癌發生和復發的風險,是不折不扣的天然防癌抗癌物質。
專家表示,大豆異黃酮的益處不止于此,“它還具有擴張動脈、加強腦部血流量和肢體血流循環、降低血液黏度、減弱血管阻力、改善心功能、增強微循環的功能,起到降血壓、預防老年性癡呆的作用。它的抗氧化活性,除了對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有積極的預防和治療作用,還對白血病、結直腸癌、肺癌和胃癌有防治益處。”
中國居民普遍豆制品攝入量低
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吳凡透露,當前上海居民普遍在豆制品的攝入方面顯得不足。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人每天攝入30-50克大豆或相當量的豆制品。原衛生部公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報告稱,豆類制品攝入過低仍是全國普遍存在的問題。如市售的200毫升豆漿zui多只含有10克大豆,而一盒300克的內酯豆腐也zui多只相當于30克大豆的量。
在自然界存在的所有植物性食物中,大豆是*可以和動物性食物相提并論的高蛋白食品,由大豆制成的豆漿也被譽為“綠色牛奶”,更適合乳糖不耐受比例高的中國人食用。除了大豆蛋白和大豆異黃酮,大豆中的膳食纖維、鈣、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E、谷氨酸、不飽和脂肪酸等的含量也很高。
除了“吃豆制品會引發乳腺癌”外,“吃雪蛤、蜂王漿會激發乳腺癌”的說法近年來也甚囂塵上。長寧區婦幼保健院劉平副主任醫師指出,乳腺癌的發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與雌激素水平相關外,還受遺傳、環境、絕經過晚、初潮過早、肥胖等因素影響。
“研究發現,雌激素補充治療5年內,并不會增加患者終生乳腺癌的發生風險。現有的循證醫學證據表明,即使激素替代治療超過5年者,乳腺癌的發生風險增加比率也是很小的,并遠遠小于肥胖、過量飲酒等其他危險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專家說。
不同人群如何正確補充“雌激素”?
專家表示,不要浪費豆渣,應盡可能隨漿同飲,也不必擔心食用豆漿過量而排斥其他豆制品,但做豆漿或其他干豆為原料的菜肴時,務必燒熟煮透,以去除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劑等抗營養物質,提高人體吸收豆類營養。
劉平同時指出,對于一些美容養顏的滋補品選擇要慎重,因其大多含有雌激素,并非人人都可隨便補,“比如燕窩、雪蛤、蜂王漿,未成年女孩過量食用可能導致性早熟,而對于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癌癥家族史,自身雌激素水平較高,乳腺癌基因檢查結果異常的高危人群來說,如果過量進補燕窩和雪蛤,可能會進一步增加患乳腺癌等腫瘤的風險。”
熱門標簽: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