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朱敏生教授實驗室及合作實驗室在平滑肌型括約肌自發張力產生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The molecular basis of the genesis of basal tone in internal anal sphincter”發表在一期《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張成海、王佩為論文*作者,朱敏生教授與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諸葛榮華副教授為通訊作者。
平滑肌型括約肌廣泛分布于機體,它們在平時經常處于關閉狀態,在接受神經信號時短暫開放,從而控制物質進出空腔臟器各腔室。括約肌保持關閉狀態有賴于其中平滑肌細胞能夠自發產生張力的特性,但自發張力是如何產生的還不清楚。
該論文以肛門內括約肌(IAS)為模型,對自發張力產生的機制進行了系統研究。首先,團隊研究人員發現基因敲除鈣離子依賴的肌球蛋白輕鏈激酶(MLCK)*抑制了自發張力的產生,而敲除肌球蛋白輕鏈磷酸酶調節亞基(MYPT1)對自發張力并無影響,從而推斷胞內鈣仍然是自發張力產生的關鍵信號。但關鍵問題是,括約肌在無刺激時,胞內鈣流是如何產生的?研究者觀測到,IAS平滑肌細胞有明顯多地發放鈣火花(Ca2+ sparks,一種自發性局部鈣信號),增強或抑制道雷諾定受體(RyRs)可以影響自發張力的水平。然而,細胞實驗表明單純由鈣火花所釋放的鈣離子并不足以引起收縮。通過使用抑制劑、激活劑、基因敲除動物等手段研究發現:L型電壓門控鈣離子通道(VDCCs)以及鈣離子激活的氯離子通道TMEM16A可調節括約肌細胞鈣離子水平和自發張力;抑制或敲除TMEM6A可導致小鼠肛門括約肌收縮力的喪失。由此提出,肛門括約肌自發收縮的過程為:自發性的鈣火花激活TMEM16A引起氯離子外流,由此造成平滑肌細胞膜去極化、激活VDCCs介導胞外鈣離子內流,zui終激活MLCK起始平滑肌收縮。該研究提出的收縮機制不但闡明了肛門括約肌的收縮機制,還為糞失禁、肛裂等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為其他括約肌功能機理提供了思路。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