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雜志《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友好醫院、安徽醫科大學、倫敦國王學院與香港大學共同完成的多人群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全基因組meta分析研究成果,該研究不僅發現了10個新的SLE易感基因或位點,同時在揭示了SLE在人群間患病率不同的遺傳學基礎,為進一步探討疾病病因和發病機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
SLE是一種臨床表現復雜多樣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產生自身抗體、補體活化、免疫復合物沉積并累及多個組織器官為特征,其具體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目前認為與遺傳、免疫異常、性激素及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由遺傳素質與環境交互作用引起,屬于多個易感基因參與的復雜疾病。該病多累及青壯年(尤其多見于育齡期婦女),患者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適應力均面臨很大壓力,男女構成比為1:9。SLE的患病率在不同種族人群間有著較大的差異,其中歐美人群的患病率較低(約為20/100000),亞洲人群患病率約為31-70/100000,而非洲人群的患病率則中高達160-200/100000。截止2016年,已經有近20項關于SLE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的研究成果相繼發表,發現了至少60個SLE易感性相關聯的區域/基因,但這些易感位點尚不足以充分解釋SLE的遺傳學發病機制。
為了進一步揭示SLE的遺傳學發病機制并探討SLE發病的人群異質性,友好醫院與安徽醫科大學聯合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和中國香港大學開展多人群大樣本量GWAS-meta分析研究,發現了10個新的SLE易感位點,并驗證出目前大多數已報道的易感區域在中國人群和歐洲人群中均存在風險變異。同時,本研究對目前已知SLE易感位點進行了精細定位研究,初步確定了不同易感位點中的潛在致病變異。由于SLE在不同人群的患病率存在顯著差異,表現為歐洲人群<美洲人群<亞洲人群<非洲人群,但具體原因尚不清楚。本研究通過整合目前已知SLE易感位點結合千人基因組數據進行不同人群遺傳風險度評分(GRS),發現GRS與人群患病率成正比,從遺傳學角度上解釋了人群間患病率存在顯著差異的原因。
該項目負責人,友好醫院、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崔勇教授表示,SLE位于紅斑狼瘡病譜的重癥端,可累及全身多個系統,既往流行病學研究提示種族差異和遺傳異質性在SLE的發生、發展以及引起復雜的臨床表現方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不僅系統全面的評估了SLE發病的人群異質性,同時通過基因組學研究手段明確了人群間患病率差異存在遺傳學基礎。該研究極大地推進了整個SLE遺傳學研究的進展,為后續的SLE臨床轉化應用和醫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該研究為其他復雜疾病的遺傳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未來我們將繼續開展深入研究,整合目前已知易感位點,建立SLE疾病預測模型,為臨床疾病診斷提供遺傳學診斷標準。
英國國王學院該項目負責人Timothy J Vyse教授和香港大學該項目負責人楊萬嶺教授表示,該研究在SLE遺傳學研究領域中具有重要意義,研究不僅發現了大量的新的疾病易感基因,同時利用統計學手段對目前已知SLE易感位點進行了精細定位研究,并揭示了人群間患病率不同的遺傳學基礎。該研究體現了多人群數據整合在復雜疾病研究的優勢,相關研究成果將大大加深我們對SLE疾病的認識。
該論文的*作者為倫敦國王學院David L Morris博士、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盛宇俊博士、香港大學Yan Zhang博士。通訊作者為倫敦國王學院Timothy J Vyse教授,友好醫院、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崔勇教授,香港大學楊萬嶺教授。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