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細胞的核膜是由內核膜和外核膜組成的雙層膜狀結構,其可以分隔細胞核與細胞質,保護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并維持細胞正常活動所需的機械特性。超過60種核膜蛋白定位于內外核膜上,對修飾核膜以及保證核膜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內核膜蛋白SUN和外核膜蛋白KASH在核膜間隙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跨越核膜并連接細胞骨架與細胞核骨架的分子橋梁。在細胞核內,SUN蛋白與細胞核骨架蛋白相互作用,而在細胞質內,KASH蛋白與細胞骨架蛋白相連。核膜內外SUN-KASH復合物的形成實現了跨核膜機械力的傳遞,為細胞核定位、染色體重構以及端粒定位等重要生物學過程提供了結構基礎。SUN蛋白的SUN結構域和KASH蛋白的KASH結構域是形成SUN-KASH復合物的基本單元。除了SUN結構域,SUN蛋白一般還含有coiled-coil (CC)結構域,與SUN結構域緊密串聯。前期研究表明,SUN蛋白的CC結構域對自身SUN結構域的活性具有調控作用,但調控的分子機制并不清楚。
12月10日,Structure 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馮巍課題組的研究論文,題目為Coiled-coil domains of SUN proteins as intrinsic dynamic regulators,報道了細胞核膜蛋白SUN2(一種鼠源性SUN蛋白)CC結構域對自身SUN結構域活性調控的結構機制。
在這項研究中,馮巍課題組解析了含有CC結構域和SUN結構域的不同SUN2片段的晶體結構,并結合生物化學和細胞功能實驗,對CC結構域調控SUN結構域的分子機制進行了具體闡述。研究發現,SUN2含有的兩個CC結構域(CC1和CC2)分別處于三聚體和單體的不同聚合狀態,并直接調控SUN結構域活性。CC2-SUN單體結構顯示,CC2形成一個三螺旋束狀結構,并直接與SUN結構域相互作用,使其處于非活性的單體狀態;而CC1三聚體結構表明,CC1形成一個三聚化卷曲螺旋結構,解除CC2的抑制作用,促使SUN結構域三聚化,使其處于活性的三聚體狀態。因此,SUN2的兩個CC結構域可以作為自身動態調控因子分別介導SUN結構域活性的抑制和激活。
馮巍組的博士生聶斯和助理研究員柯慧敏為文章的共同*作者,研究員馮巍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科技部“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細胞核膜蛋白SUN2的coiled-coil結構域對其活性進行調控的工作模型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