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卡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動態>>深度報道:一名“肺癌”患者的非正常死亡
一名在牡丹江當地醫院被診斷為“左肺占位”、疑似肺癌的患者,在被醫院請來的北京胸科醫院的醫師實施手術后,于當天死亡。其后的尸檢報告認定為心臟受損導致死亡。肺癌患者緣何會心臟受損?誰該為他的死亡負責?有關專家認為,患者離奇死亡的背后,恰恰反映出我國醫生頻繁“走穴”、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多名醫生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醫生外出就診制度亟須改革。
■本報見習記者 彭科峰
如果不是一年前的一場咳嗽,53歲的姚鳳柏如今應該仍在自己熟悉的造紙行廠工作。
正是因為咳嗽引發的疑似肺癌,*改變了這個東北漢子和他家人的命運。一場由北京醫生外出就診實施的手術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潛規則?圍繞姚鳳柏之死,《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了患者家屬、主刀醫生所在的醫院、衛生法專家、業內人士,試圖尋找患者死亡背后“不能說的秘密”。
咳嗽引發的肺切除手術
6月4日下午,即使隔著遙遠的距離,《中國科學報》記者依然能夠感受到那頭,趙女士對于丈夫姚鳳柏之死深深的痛惜和不解。她說:“就因為一場手術,一個人怎能說沒就沒呢?我至今沒辦法理解。”
姚鳳柏,原本和妻子趙女士住在黑龍江齊齊哈爾市。2001年,牡丹江市某大型造紙企業四處招人,姚鳳柏進入這家造紙廠工作,并和妻子一起搬到牡丹江定居。2008年,因為廠里效益方面的原因,姚鳳柏被買斷工齡。
下崗后的姚鳳柏憑著自己多年的技術,很快在廣東某大型造紙企業設在當地的造紙廠找到了新工作。他很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直到因病住院前的一個月,他還帶病上班。
“我老伴身體一直都挺好的,就是支氣管有些毛病,有時候會咳嗽,但也不嚴重,過一陣就好了。”趙女士說,就在2011年5月,丈夫姚鳳柏咳嗽的現象突然日益加劇,伴隨的還有胸悶,“這回咳得挺厲害,持續快一個月了,他還不肯治,說沒事。zui后還是我硬拉著他上醫院去瞧的病”。
一開始,姚鳳柏在牡丹江當地的一家小醫院照了片子,醫生告知肺部有陰影,可能是炎癥。隨后,他前往牡丹江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人民醫院”)就診,醫生也給出肺部陰影、疑似炎癥或腫瘤的診斷。趙女士還不死心,帶著丈夫去了第三家醫院,但結果基本一致。zui終,她選擇帶丈夫回牡丹江*人民醫院治療。
“當時聽說*人民醫院的宋醫生在這方面挺有研究,所以我們找的他。”趙女士說,在進行了CT和相關檢查后,醫生告訴她,她丈夫的病是“左肺占位”,懷疑是左肺中心型肺癌。“但是當時他們也不是很確定”。
得知這一消息后,趙女士原打算帶丈夫去醫療條件更好的醫院動手術,但隨后被告知,可以請北京方面的專家來動手術。“考慮到當地醫院離家較近,家屬方便照顧,我們就同意了”。
患者手術當天死亡
據趙女士回憶,當時宋醫生向她介紹,將請北京胸科醫院的醫師秦明前來主持手術,“說秦明是他的老師,水平很高,但是需要我們拿紅包”。根據趙女士提供的錄音顯示,當時對方要求患者家屬提供萬元出診費。“當時我說,只要能把我丈夫治好,別說是1萬,就是2萬甚至更多我們都愿意掏”。
此后,*人民醫院將姚鳳柏的病情記錄等材料發給了秦明。據趙女士的描述,2011年5月14日上午,秦明乘飛機從北京趕到*人民醫院,“在手術之前,秦明壓根兒就沒和我們家屬交流過,也沒問我丈夫的具體病情、身體狀況什么的。”趙女士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上午11點多,秦明在當地醫院進行了左全肺切除手術。手術進行了將近3個小時。
手術進行得很順利,這讓趙女士很高興。趙女士隨即找到秦明詢問情況,“他當時說手術可費老勁了,老姚的心肌好像有點問題,耽誤點時間。他還說要是在北京,這樣的時間他可以給兩個患者動手術。”趙女士說,當時她就覺得有點不對勁,“肺癌和心臟有什么關系呢?但他說患者一年內病情不會復發,保持得好,活個三五年沒問題”,這才讓她樂觀起來。
做完手術后,姚鳳柏被推離手術室,但當天下午3點多,他突然出現血壓下降和胸痛的癥狀,身體狀況迅速惡化。當地醫院隨即組織了多科室的專家進行搶救。
據趙女士稱,在醫院組織搶救之前,作為主持手術的大夫,秦明早在手術后就匆匆離開醫院,術后的進一步處理由當地醫院的醫護人員進行。直到醫院組織搶救后,秦明才匆匆趕回現場。但當晚10點左右,姚鳳柏出現意識模糊,血壓、血氧持續下降。雖經當地醫院醫護人員全力搶救,姚鳳柏還是于當晚11時30分死亡,死因診斷為“心功能衰竭”。
隨后,牡丹江市委托牡丹江市法醫技術鑒定中心對姚鳳柏的遺體進行解剖,發現患者心尖處至左心室有一處貫通傷,死亡原因為“醫源性遲發性心臟破裂(左心室壁破裂)”、“失血性休克”、“呼吸、循環功能障礙”。
“才5天的工夫,一個大活人怎么就沒了呢?”趙女士說,她和兒子看到尸檢報告后才知道姚鳳柏的死因。他們認為,正是由于出診醫生秦明不具備手術能力,在術中損傷心肌而未作相應處理,導致術后左心室壁破裂;事發后秦明又不在場參加和指導搶救,加之*人民醫院不具備搶救的技術和條件,zui終導致姚鳳柏不治身亡。
疑似肺癌引發的起訴
姚鳳柏被診斷為肺癌,緣何會出現心臟受損而死亡?為何尸檢報告沒有發現并標明患者有肺癌?
對此,北京某醫院一位不愿具名的醫師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作為醫生,秦明不大可能在進行肺部手術時傷及患者的心臟。很有可能是手術完畢,秦明急于返京,當地醫護人員插管時不慎將管子觸及患者左心室,當時沒有破裂,而是術后兩小時后才破裂,導致患者大量出血并zui終死亡。如果趙女士所說屬實,則秦明沒有盡到全程參與手術的責任。
另外,針對尸檢報告沒有發現死者有癌細胞一事,《中國科學報》記者從牡丹江市*人民醫院和其他部門獲悉,該院于近日向死者家屬提供了一份在手術中被切除的左全肺的病理報告。該報告稱,姚鳳柏肺部的確發現有癌細胞,醫院并沒有誤診。
但這份報告遭到趙女士及其親朋的質疑。他們認為,當地醫院沒有在事發后及時出具這份報告,而且其中提到腫瘤的大小與醫院手術前影像檢查顯示的腫瘤大小差距太大,因此該報告存在偽造的嫌疑。
家屬認為,秦明所在的北京胸科醫院也難逃干系。在姚鳳柏的住院病歷中,有北京胸科醫院蓋章及秦明簽字的會診邀請單。根據有關規定,北京胸科醫院在接到*人民醫院的會診邀請時,應當審查邀請方是否具備相應的診療科目及相應資質,并審查邀請方是否具備相應醫療救治條件。而北京胸科醫院沒有履行上述審查義務,放任秦明到不具備心胸外科診療科目和實施肺切除手術資質,以及不具備相應醫療救治條件的*人民醫院實施手術,并zui終造成姚鳳柏死亡。
另外,北京胸科醫院還負有對外出會診醫師進行嚴格管理的職責。該醫院放任秦明外出會診,秦明向患者索要巨額“勞務費”,嚴重違反會診義務;在患者術后未脫離危險的情況下擅離職守,也是導致姚鳳柏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日,姚鳳柏的妻兒向北京市通州*正式起訴主治醫生秦明以及北京胸科醫院,要求該醫院及外科醫生秦明連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喪葬費、死亡賠償金等83.6萬余元,其中包括20萬元的精神損害撫慰金,并承擔此案的訴訟費和鑒定費。
據此前《京華時報》報道,北京胸科醫院一位員工曾透露,沒有外地醫院邀請,該醫院的醫生不會主動前去,而醫生出診前也會經過本院的同意并辦理各種手續,以專家會診的形式前往。一般都是由當地醫院做完前期診斷和病理分析,只邀請醫生去做手術,此事不排除是因當地醫院診斷有誤所致。
6月5日,《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北京胸科醫院得知,針對此事,院方也很重視,目前秦明已經暫時停職在家。但由于此事已經進入*起訴階段,出于不干涉*判決等方面的考慮,醫院暫時不便對此事發表意見。
6月13日,《中國科學報》記者致電牡丹江市*人民醫院,該院醫務科一名女性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醫院已經得知姚鳳柏的家屬正在起訴北京胸科醫院和秦明一事,他們也在走相關的司法程序。至于醫院在此事件中是否負有責任,則需要交給*去判定。
遠程會診與醫師外出就診的漏洞
據稱,姚鳳柏案是北京市*外出會診醫生被推上被告席的案件。事實上,當媒體爆出作為擁有北京本地醫師執照的秦明,接受外地醫院邀請出京之后,就有多名醫生向《中國科學報》記者感嘆,這其實就是走穴引發的事故,在行業內非常普遍,“秦明就在于他太倒霉,患者死了,不然什么事也不會有”。
北京市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庫成員、副主任醫師周猛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姚鳳柏的死亡,其深層原因在于目前國內的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現在的專家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醫院,二三線城市的醫療設備、醫生資源相對來說較為薄弱,導致他們有很多病沒法治。這樣就產生了很多問題。”
周猛表示,牡丹江市*人民醫院對姚鳳柏的病情無法確定,或者已經確定肺癌但是醫院自身不具備做此類手術的條件,就應該讓患者轉院。但是,醫院出于自身經濟因素的考慮,只是請來外地專家,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風險。但究其原因,如果的醫療資源在*人民醫院有配備,就不會出現后來發生的問題。
此外,在這起案例中,*人民醫院通過文件傳輸或者其他方式,將姚鳳柏的病理記錄傳給秦明,進行了遠程會診。遠程會診本身是合法的,但是在遠程會診中,醫生或院方畢竟沒有親自接觸患者,因此給出的診斷意見、得出的病情結論可能存在誤診的情況。而且,遠程會診的結果,當地醫院可以作為參考意見,但一般由當地的醫生動手術,并不會由提出會診意見的醫院派出醫生來執行手術。
針對醫生異地外出會診的情況,2003年國家頒布的《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對之進行了規范。該規定指出,醫師在外出會診時不得接受邀請醫院的報酬,不得收受或索要患者及其家屬的錢物。同時,如果醫師在會診中發現難以勝任會診的工作,應當及時、如實告知邀請醫療機構,并終止會診。醫師在會診中發現邀請醫院的技術力量、設備、設施條件不適宜收治該患者,或難以保障會診質量和安全的,應當建議將該患者轉往其他具備收治條件的醫院診治。
周猛進一步介紹,具體來說,如果北京本地醫院的醫生外出會診,必須由當地醫院向該醫生所在的醫院發出邀請,醫生本人再填寫外出就診等多張表格后才能前往外地。而醫生外出就診,本人并不能收受外地醫院或者患者的任何費用,外地醫院只能向醫生所在醫院提供一定的就診費用,但“這筆費用非常少,一般也就幾百塊錢”。如果按照規定辦事,那么醫生本人肯定不愿意去異地出診,“他不收錢,無利可圖,去外地干嘛?!”
周猛說,在這種情況下,醫師外出會診成為走穴、收紅包的一種合理的借口。目前在醫師行業內,很多醫生利用節假日時間外出就診,收受當地醫院的好處費。而當地醫院既可以提高名氣,又可以向患者收取住院費用,可謂一舉兩得,“這種情況下,像姚鳳柏這樣的事情遲早會再次發生”。
周猛認為,在這一案例中,秦明很有可能是私自接活外出,如果他沒有填寫外出會診單據的話,則可認定為非法行醫,“但這一可能性很小,因為現在的醫生外出就診,往往隨身帶著醫院出具的空白單據,或者事后可以補”。
根據本報記者了解,北京胸科醫院在接受姚鳳柏家屬及律師質詢時,稱秦明填寫過醫院的相關出診單據,并不存在非法行為。
“現行的醫生外出就診制度不改不行了,醫師走穴收紅包的現象不制止不行了。長此以往,姚鳳柏這樣的事情會越來越多,國家有關部門需要對這一制度進行調查并盡快作出修訂。”周猛表示了自己的擔心。
外出會診事故 醫生應被追責
■本報見習記者 彭科峰
在醫療資源配置不均的情況下,患者有就醫治病的迫切需求,醫院、醫生有出診并由此獲益的沖動,然而現有的制度設計仍然無法避免類似姚鳳柏的悲劇不再出現。就姚鳳柏案例涉及的相關問題,《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了北京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中國衛生法制》雜志副主編、衛生法學專家卓小勤。
醫學專家離開大醫院什么也干不了
《中國科學報》:如何看待目前好醫生都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的現狀?
卓小勤:我國的醫院和醫生制度有其歷史原因。現在好的醫生都是依附在大醫院里,離開這些大醫院,其實這些專家什么都做不了。為什么?因為只有大醫院才有那些昂貴、精細的醫療設備,以及高素質的醫護人員。
如果讓一個專家去地方的小醫院動手術,沒有那些設備,其實他去了也沒用。但是國外就不一樣,國外在醫療方面分得很細,有專門出租精細醫療設備的機構,也有專門搞護理的,所以國外的醫生很多不依附在大醫院。他要動手術,可以去租這些設備。
《中國科學報》:現在國家也在推行多點執業,也是向基層傾斜醫療資源,你認為這樣做的效果如何?
卓小勤:現在,我們國家有很多醫生在鼓吹要多點執業。其實這并不好,很多人說國外,尤其是美國,多點執業很普遍,效果很好,其實中外的情況不一樣。
以美國為例,他們的醫院有兩種,一種是大醫院;一種是個人診所,而且這種診所還特別多。所以對于個人診所的醫生來說,他們多點執業有好處。但是國外的大醫院的醫生還是比較固定的。
中國目前個人診所并不發達。但是這么多人鼓吹多點執業,其實他們是為自己打算,想多掙錢。你去問醫院的領導,他們愿意嗎?肯定不愿意,醫生都去外地行醫,本院的患者怎么辦?而且本院醫生去外院看病,在某種意義上也讓本院可以掙到的住院費等讓別的醫院賺了。所以現在的醫院對多點執業并不積極。
應推行醫生基層蹲點制度
《中國科學報》:應該怎樣平衡醫療資源?
卓小勤:這需要有關部門從國家層面上設計推行一些好的制度。我認為,可以規定一些大醫院的醫生每半年或者幾個月去基層醫院蹲點,為當地患者治療。這樣要比多點執業的效果好,也比外出會診制度更合理一些。另外,也可以參照我剛才介紹的美國醫療行業的做法,鼓勵多設置個人診所。
《中國科學報》:現行的醫師外出會診制度需要哪些改進?
卓小勤:根據現行的相關規定,如果發生醫療事故,那么責任主要由邀請異地專家的醫院來承擔,負責動手術的異地專家反而不用負什么責任。我認為,這些專家拿了好處費,一旦發生事故卻不用負什么責任,這不公平。
應該制定醫師外出會診一旦發生事故追究出診醫生責任的相關規定。只有這樣,才能讓那些熱衷外出就診、收紅包的醫生們有所畏懼。
逝者,熱心助人的普通人
在妻子趙女士的記憶中,姚鳳柏一直是一個平平淡淡,但擁有一副熱心腸的好人。她和姚鳳柏育有一子,其子早已成家立業,和父母分開居住。但在姚鳳柏死后,因為擔心母親承受不住打擊,兒子特意將趙女士接到自己家中,方便照顧。“實際上,這事發生后,我的身體一下子就垮了”,趙女士說,不然她也不愿意打擾兒子。
趙女士告訴記者,姚鳳柏生前除了釣魚,別無其他愛好。工作之余,姚鳳柏經常去公園或者野外釣魚,但他釣魚不是為了吃,而是在每次離開前將魚放生。“后來我就告訴他,你雖然把魚放生了,但魚鉤會刺傷魚,魚zui后還是會死。”經過趙女士的勸說,老姚zui后放棄了釣魚這一愛好,“后來他就變成去公園看別人釣魚了”。
在姚鳳柏同事的心目中,他是一個仗義的大哥。由于姚鳳柏生前在公司擔任類似工段長的職務,每次手下的工人臨時有事、不能上班時,姚鳳柏總是爽快地準假,然后幫他們把活干完。這樣,工人們的收入就不會受影響,而他也從來不索取費用。
“這么一個熱心人,就這么走了。到現在,我只是希望*有一個結果出來。”趙女士zui后表達了自己zui大的愿望。(蕭楊)
醫療資源應開放共享
近年來,醫患糾紛愈演愈烈,僅今年上半年,患者追砍醫生的事例就有三四起。衛生部和*部等也聯合發出通知,要求給醫院派出*人員維持秩序。在這樣的背景下,姚鳳柏的案例就別有一番深意。這也反映了醫患領域的真實現狀:一方面,醫生被砍屢見不鮮,貌似醫生是zui大的弱者;而另一方面,全國每年也有很多疑似醫療失誤導致患者死亡,死者家屬遲遲得不到賠償的案例。從這個意義上說,醫生與患者,雙方都是弱者,都需要維護自身的權益。
造成這兩種情況的原因何在?也許我們可以從姚鳳柏的經歷中找到一些答案。有些醫生可能醫術不精,或者醫院設備不完善,導致患者無法得到良好的醫治甚至死亡,這樣就衍生出患者對醫院的普遍不信任。另外,醫生收紅包,也成為引發醫患矛盾的重要因素。在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當下,有很多患者得不到及時的醫治,也給很多醫生帶來額外生財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來說,醫生外出就診制度,乃至我國醫療體制的改革勢在必行,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境地。
總之,打破現有僵化、壁壘森嚴的醫院診療制度,公平分配醫療資源,特別是讓這些資源開放共享,讓患者得到及時、全面、的治療;在提高醫生待遇的同時,*杜絕紅包現象;完善以醫生外出就診制度為代表的一系列制度措施,才是解決醫患糾紛、緩解醫患關系的上策。
醫與患,不應該是敵人,而應該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朋友。
來源:中國科學報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