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研究人員研制出一種新型復合微膠囊,可將癌癥的診斷和治療兩個過程融為一體,通過超聲造影成像確定腫瘤的部位與尺寸后,用近紅外激光對腫瘤進行定點加熱實施清除,避免對正常組織的損傷,同時提高疾病診治效率。這項研究成果公布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并且《Nature Materials》以“Locate and Kill”進行了亮點推薦。
上海逸峰生物公司專業供應Elisa試劑盒,*,可免費提供代測服務,詳情請點擊
這篇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戴志飛教授,戴志飛教授研究組主要從事藥物靶向傳遞和緩控釋、生物材料表面修飾、分子影像技術以及納米生物傳感器等方面的研究。先后負責主持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基金、*重大培育項目、省科技攻關以及歸國留學基金等多個項目。
傳統臨床應用中,診斷和治療是兩個獨立的過程,診斷用藥和治療用藥也是兩種獨立的藥物。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往往需要接受先診斷再治療這樣兩次醫療過程,而且間隔時間較長,容易貽誤疾病治療的*時期。另外,由于診斷用藥物和治療用藥物通常都對患者有一定的副作用,分為兩次用藥會增大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風險。因此,如何實現診斷用藥和治療用藥合二為一是對生物醫藥界提出的一個極大挑戰。
*,超聲診斷是一種安全、便捷、價格低廉且實時成像的常用診斷技術。探頭發出的超聲波經過不同人體組織后發生的反射不同,利用這種反射聲波的差異就可以得到人體組織的圖像,通過加入一種被稱為超聲造影劑的診斷制劑,可以大大提高超聲成像的靈敏度和分辨率,從而獲得更加準確的診斷信息。光熱治療使用光吸收劑和對于人體組織穿透力較強的紅外光來使組織溫度升高,選擇性地殺死腫瘤細胞,而對正常細胞不造成傷害,是一種綠色治療方法。通常,在進行光熱治療之前需要準確知道病變位置,治療過程中也需要實時監控治療進程,治療完成后也需要盡快評價治療效果以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這些診斷和監控的工作正好可以通過超聲造影成像來完成。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將超聲造影成像效果好的高分子微膠囊和用于光熱治療的金納米殼結合在一起,得到一種金納米殼包覆的微膠囊。這種微膠囊可增強超聲成像效果,通過超聲成像確定腫瘤的位置和尺寸,監控治療過程和治療后的恢復過程。
金納米殼在近紅外區有較強的吸收功能,經近紅外光激發后,可將吸收的光能轉化成熱能,使局域范圍溫度升高,有效殺死惡性腫瘤細胞,對腫瘤進行光熱治療。通過金納米殼包覆的微膠囊可實現診斷和治療過程的結合,提高診斷治療效率,降低醫療費用。
據報道,這項研究不僅得到了《Nature Materials》的亮點推薦,而且德國Wiley-VCH出版社也對此進行了報道,除此之外,美國超聲世界()、德國納米工作()、美國創新報告()、等多個專業轉載。
來源:生物通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