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逸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動態>>華中農業大學PNAS新文章
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稻團隊在分子演化領域研究中取得了可喜進展,使用相關研究成果,可以方便專注于功能基因研究專家對演化模型的使用。研究結果以“A dynamic programming procedure for searching optimal models to estimate substitution rates based on the maximum-likelihood method”為題,于4月26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院刊》(PNAS)上。
上海逸峰生物公司專業供應Elisa試劑盒,*,可免費提供代測服務,詳情請點擊
文章通訊作者為華中農業大學客座教授龍漫遠和華中農業大學生科院張啟發院士,*作者為生科院博士研究生章成君。龍漫遠教授早年畢業于四川農業大學,其在基因組演化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在新基因的起源,性基因的演化等研究領域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曾在Science,Nature,Nature Genetics,Nature Rev Genet,PNAS等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文章。張啟發院士是我國的植物遺傳和分子生物學家,在近20年的科研生涯中,其發表論文156篇,論文被引用次數達5847次,其中23篇論文被引用50次以上,11篇論文被引用100次以上,多篇文章成為相關領域的經典文獻。2007年因其的學術成就與貢獻當選為美國*外籍院士,成為中國大陸的8名美國*外籍院士之一。
由于不同階段的DNA或者蛋白的變化速率的組合數目是非常巨大的,雖然現在電腦的計算能力已經非常強大,但是仍然無法計算所有的組合類型——對10個物種(或基因)來說,即使它們相互之間的親緣關系已經*確定,單單允許DNA(或者蛋白質)的速率進行變化,這種可能的組合就已經超過了6820億。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傳統的做法是根據研究人員的興趣或者已經獲得經驗,挑選出幾個特定的樹枝(branch),針對這些樹枝的變化速率進行模擬。顯然,這種傳統的做法存在著不少的缺陷:對不太了解的物種(基因)沒有辦法提出合理的組合;存在很大的主觀性,不是客觀邏輯的分析結果;簡單的提出假設組合,會錯過很多更好的組合。
正是由于存在這些問題,華中農業大學研究人員提出了根據局部動態*算法,來改進這種傳統的靠運氣的做法。該算法是找到固定一個樹枝的結果,然后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固定更多的樹枝。研究結果表明,在使用了這種算法之后,僅僅通過n2(n是指用于分析的物種或者基因所構成的生命樹的樹枝的總數)次水平的計算之后,就可以獲得與全局計算非常接近的結果。研究人員通過分析來自40篇文獻的50個例子,證明采用這種算法得到的結果,絕大部分(47/50)顯著好于傳統方法得到的結果。
對不太關注分子演化領域的功能基因研究學者來說,該方法可以幫助其推斷基因功能。為了方便功能基因研究專家使用使該方法,研究人員把這一算法放在了上(),供廣大學者使用。該程序容易操作,在一般情況下,計算量也可以接受,為研究者進一步研究基因的功能及其它重要信息提供了方便。
來源:生物通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