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子科生物報道:浙江大學靳津實驗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Mitochondrial dynamics controls antitumor innate immunity by regulating CHIP-IRF1 axis stability”的研究論文,揭示線粒體動力學在誘導先天免疫極化和抗腫瘤應答中的重要調控作用,并闡明了相關的分子機制。
先天細胞,包括巨噬細胞和抗原遞呈細胞,在宿主抵抗感染和促進炎癥反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早期觀點認為,線粒體形態的變化參與了細胞代謝調控,可能間接地影響了免疫細胞的活化和應答。然而,是否線粒體形態能夠直接調控免疫細胞的極化尚不明確,同時髓系來源的免疫細胞中線粒體形態在抗腫瘤免疫中的作用也不清楚。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 Miga2 (FAM73b)作為線粒體外膜蛋白在巨噬細胞極化過程中,對線粒體形態的改變中具有重要作用。敲除FAM73b會導致線粒體分裂,并特異地上調IL-12的表達。當自身線粒體呈現持續分裂狀態時,巨噬細胞能夠促進T細胞產生IFN-g,并顯著增強其抗腫瘤免疫的能力。線粒體形態學改變上調了Parkin的表達,并將其招募到分裂的線粒體。聚集的Parkin通過K48-linked泛素修飾CHIP-IRF1來調控其穩定性。此研究表明,線粒體形態可以作為抗腫瘤免疫或自身免疫病治療的潛在新靶點。
該工作揭示了線粒體動力學與免疫細胞極化的,豐富了線粒體在應激條件下的生物學認識。上述成果不僅闡明了線粒體動力學在免疫細胞應答活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示在抗腫瘤免疫治療中線粒體動力學可以作為一個潛在的新藥靶點。
靳津課題組博士研究生高正君和李異媛博士為共同一作,靳津教授為本文的通訊作者。該課題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大學基礎研究專項基金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