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淋巴結生發中心(germinal center of lymph node)進行染色檢測其活性。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已經構建出靶向淋巴結并且地提高疫苗接種效果的合成納米顆粒(synthetic nanoparticle)。2012年1月22日,這一研究發現在線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期刊上。
人們認為當前所有的其他佐劑(加到疫苗中有助于提高免疫應答的物質)是在皮膚上的疫苗注射位點而不是進入zui有效免疫反應發生的淋巴結加強身體免疫性能。當前研究利用小鼠開展實驗證實將注射的疫苗直接傳送到淋巴結是可行的。
研究人員因為觀察到肥大細胞---在皮膚中發現的能夠抗感染的細胞---通過釋放稱作小顆粒(granule)的納米顆粒直接與淋巴結相互溝通,于是提出了他們的策略(即將注射的疫苗直接傳送到淋巴結)。
參與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研究生院新發傳染病項目(Duke-NUS Program i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的St. John說,“我們的策略是*的,因為我們利用生物工程設計的顆粒是基于肥大細胞自然產生的那些顆粒,因而能夠有效地解決我們在對抗感染上試圖解決的同樣問題。”
這種合成顆粒是由包被微小的炎癥介質(inflammatory mediator)如腫瘤壞死因子的碳水化合物骨架組成的。當注射到身體時,這些顆粒模擬在自然細胞里發現的小顆粒的性質,而且這些合成顆粒也靶向引流淋巴結(draining lymph node)以便定時釋放所包被的物質。
傳統疫苗佐劑可能有助于抗原(疫苗接種期間注射進身體的病原體的一小部分)持續存在,故而身體能夠產生免疫反應和創建抗體以便當實際的病原體如流感病毒到達時,身體將會戰勝感染。另一種解釋是,佐劑可能激活稱作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的細胞,其中樹突細胞挑揀病原體特定部分,必須能夠從皮膚到達開啟免疫反應的淋巴結。
然而,杜克大學研究小組構建出納米顆粒的疫苗佐劑,這些納米顆粒能夠從注射位點到達淋巴結,在那里它們作用在免疫系統很多細胞類型上激發合適的反應從而地提高免疫應答。
研究人員發現他們能夠使用這種佐劑給感染甲型流感病毒的小鼠進行疫苗接種。當暴露在對普通的小鼠而言是致命性的流感病毒劑量時,接受疫苗接種的小鼠能夠抵抗流感疾病,存活率增加,這要多虧這種納米顆粒刺激小鼠產生的有效免疫應答。
研究人員還證實他們能夠將一種不同的免疫因子IL-12裝載到同樣類型的納米顆粒上,其中IL-12只能讓不同的一組淋巴細胞產生特定的免疫應答。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因為某些類型感染需要特定的但是被身體壓制的免疫應答。
St. John說,這些合成顆粒的靈活性和它們靶向特定淋巴結的能力代表一種新的個人化醫學治療方法---個人化疫苗。
該研究通信作者Soman Abraham博士,是杜克大學病理學、免疫學、分子遺傳學和微生物學教授。他對受肥大細胞啟發而構建的合成顆粒可能很快成功地用在人類身上保持謹慎樂觀態度。
Abraham說,“因為FDA(譯者注: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即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已經批準裝載進這些顆粒的所有單個細胞因子(免疫系統因子)和附加的材料可以用于人類,所以它應當不需要等待較長時間。人們對基于納米顆粒的治療產生大量興趣,但是我們設計的材料是基于我們對自然中肥大細胞的觀察。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應用:將合適的材料傳送到身體合適的地方從而產生zui有效的免疫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