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遭遇融資瓶頸 新三板或提供更高可行性
一、環保產業大發展下的環保企業融資難
根據環保部的數據,“十二五”期間國家規劃環保投資總額3.42萬億,同比增長143%。《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基本思路》指出在“十三五”期間,建立環境質量改善和污染物總量控制的雙重體系。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計劃,實現三大生態系統全要素指標管理。如果將“十三五”環保工作的投資重點理解為把大氣、水、土壤三個“十條”落實好,使得相關措施、政策全部落地,從而建設美麗中國,那么據此估算,十三五期間大氣污染防治領域投資1.84萬億元,水污染防治5.6萬億元,土壤修復拉動總規模達10萬億,三大領域的投資需求將達到17萬億元。
隨著“國發43號文”、“財金113號文”等政策性文件的陸續發布,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模式)的序幕正式拉開,隨著PPP模式不斷推廣,環保市場進一步向社會資本開放,“十三五”期間環保行業面臨著更大的發展空間。以財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項目為例,水處理類的項目數量有50個,投資總額高達906.99億元,數量和金額分別占全部示范項目的24.3%和13.8%,加上大氣治理、固廢處理等環保類示范項目的投資規模還將進一步提升。
然而由于市場地位融資能力的差異,面對著如此巨大的市場機遇,不同的企業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對于大型上市公司或國有環保類企業,可以憑借自身雄厚的資產規模和融資便利,積極參與到PPP項目中;而對于絕大多數的中小型環保企業而言,受制于捉襟見肘的資金鏈,很難得到PPP項目的投資機會,甚至有被逐步邊緣化的危險。
以污水處理項目為例,一個設計規模為10萬噸/日的中型污水處理廠的投資總額約為5億元,雖然可以利用特許經營權質押獲得部分項目貸款,但根據國家建設項目資本金出資比例的相關規定,其中至少需要投資人以項目資本金出資1億元,對中小型水務企業而言,這幾乎是無法逾越的門檻。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抵押物有限,難以獲得足額的銀行貸款,即便終獲得部分貸款授信,仍將面臨著“長投短貸”的期限錯配風險。VC/PE資金雖然期限較長,但投資估值水平往往相對偏低,對于股權相對分散的中小型企業而言,1億元的股權投資足以使大股東喪失對企業的控制權,更不用說業績對賭協議對企業的傷害了。夢想,IPO上市不僅要求高,而且周期長,對于許多中小型企業而言上市只是一個可望卻不可及的夢想。既然銀行借款、私募股權融資、IPO上市均不可行,難到說中小環保企業就沒有合適的融資渠道了么?備受關注的新三板或是中小環保企業的新選擇。
二、飛速發展的新三板
截止到12月,2015年新增掛牌數量達到了2820家,新三板存量掛牌總數高達4651家。從2006年新三板掛牌試點以來,到2013年底前,新三板每年的掛牌數量都極為;隨著新三板的擴容,2014-2015年新三板掛牌數量大幅激增,新三板在資本市場的地位正變得舉足輕重,比較國內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數量,新三板掛牌數量已超過A市場,約為A股市場的1.6倍。其中,新三板環保企業從58家增長到164家,漲幅達184.48%,實現近兩倍增長。
在新三板掛牌數量超過4600家的同時,新三板掛牌企業的營收規模總量已接近并逐漸超越創業板市場上市公司營收總量。以2014年年報為例,創業板上市公司合計營業收入為3806億,合計凈利潤為447.3億;而同期新三板掛牌企業合計營業收入為5153.8億,合計凈利潤為4.02億;以2015年中期報告為例,創業板合計營收為2075億,合計凈利潤為227.4億;同期新三板營業收入及凈利潤合計分別為2163.4億、208.5億。
新三板企業主要有協議轉讓和做市轉讓兩種方式,截至2015年12月15日,共有1061家公司選擇做市轉讓方式,其中已經開始做市轉讓的公司有1056家。雖然做市轉讓的公司數量占比偏低,但無論成交數量還是交易金額都全面的超越了協議轉讓的公司,今年以來,新三板成交共計256.89萬股,其中,做市轉讓公司成交183.86億股,協議轉讓公司成交73.03億股,成交金額共計1800.09億元,其中做市轉讓公司成交1455.17億元,協議轉讓公司成交344.92億元。隨著新三板市場整體交易規模的增長,環保企業股票的流轉也在加速:2014年新三板環保企業總的成交額只有2.14億的規模,而2015年三板環保企業總成交額達到58.19億,增長了26倍。
隨著新三板交易額的不斷放大,企業整體的估值水平也隨之得到了提升,截至目前,新三板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教育、金融、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PE(TTM,整體法)分別為35倍、52倍、31倍、46倍、3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