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購風潮并不直接等于環保企業走出去的大潮已至。可以說,并購潮僅是海外業務潮的‘前浪’。”
僅在2015年,環保企業出海投資至少有16起,這一數字是2014年的8倍。
在這16起海外投資中,既有首創股份等大型國企,也有雪迪龍等民營企業,包括了環保設備生產、污水污泥處理、土壤修復及固廢處理等多個環保領域細分類別。其中,5家企業都選擇了前往美國進行投資。
“由于國外很多地方環保產業仍為空白,因而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環保產業會在海外掀起市場開拓的浪潮。”云南水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于龍指出。
國內媒體亦關注到環保企業進軍海外的熱潮,甚至用“環保行業海外并購集結號”來形容。
通過跨國并購,一方面有利于企業彌補自身業務‘短板’,快速進入新領域;另一方面,由于國內環保企業同質化現象嚴重,競爭加劇,部分環保企業打起了借海外并購加強自身技術儲備的算盤。
時間節點來到2016年。據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的統計,僅一季度,環保領域就開展了6起對外收購,總額達128億元,是2014年海外并購總額的兩倍多。
“從前年開始,我國環保行業化進入高峰期。”E20環境平臺合伙人薛濤近日表示,國外環保市場接近飽和,而國內需求高,我國環保技術研發弱,和美、日、德相比差距大,未來十年,環保末端治理都將處于高需求狀態。
據公開資料,中國環保企業的海外并購多數以獲取國外企業的技術和產品為目的,從而將中國的環保需求與海外先進技術對接。這是因為此類并購的金額往往相比收購項目運營型海外企業來說要低不少。做項目運營的海外企業往往業務全、資產多,動輒上億美元的體量,讓不少國內企業只能望洋興嘆。
而在收購標的選擇中,以技術和產品為目的的收購普遍對標的公司的技術要求相當嚴格,先進成熟的技術加上現有的市場渠道成為了中方企業考慮的必要條件。從中方企業角度來講,海外的技術和產品是其核心需求,但從外方被收購企業的角度來講,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都是他們尋求新增長的關鍵市場。
對于技術引進型并購,薛濤建議,國內企業好從發達國家環保公司的某一個細分領域切入,補全明顯的短板,這比收購整個環保公司更好。環保企業通過并購方式將發達國家的技術引入國內,但對于向“一帶一路”沿線的發展中國家輸出技術和項目,卻幾乎束手無策。
據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部主任王波稱,商會會員企業都有“走出去”的需求,但對于發展中國家,普遍感到風險大、難度高。薛濤也表示,環保民營企業,甚至是地方國企,體量不夠大,實力不夠強,難以跟著大型央企出去拿項目。對此,王波建議環保企業好以“抱團”的形式走出去,降低風險。
目前,中國的環保企業數量大概在4萬—5萬家,絕大部分為小型企業,對于這些小企業而言,無論從經驗還是實力上看,走上市場并不容易。對此,業界資深人士趙笠鈞介紹,從2009年開始開展環保走出去工作,走出去面臨著很多的挑戰,包括雙語的人才、對標準的理解、做項目的經驗等。
“對于企業來講,如果沒做好準備,就很匆忙地走出去,這個可能要付的學費代價會比較大。”趙笠鈞稱,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是并購做得相當成功的公司,仍然有一半的并購整合是不成功的。
“2015年我們走出去也是跟一些央企一起走出去。我們現在跟一些中資企業合作的海外項目,目前我們已經盈到的項目,超過5億元人民幣的項目。”趙笠鈞說,隨著上對環保關注的提高,中資企業去海外投資時的環境要求也加大,大企業在海外投資過程中同樣有與環保企業合作的意愿。
事實上,環保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有助于國內環保行業整體水平提升。嚴峻的環境形勢和政府對于環保的大力支持,使中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無疑都將是大的環保市場。中國市場對于環保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十分強烈,海外并購將令國外先進環保理念和知識在國內的擴散效應加快,迅速縮短我國環保產業與先進水平的差距,從而推動國內環保產業整體進步。
(本文綜合21世紀經濟報道、每日經濟新聞、南方周末、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