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嚴峻的環境形勢和政府對于環保的大力支持,使中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無疑都將是大的環保市場。中國市場對于環保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十分強烈,海外并購將令國外先進環保理念和知識在國內的擴散效應加快,從而推動國內環保產業整體進步。
“近連我都開始英語了,我現在每天早晨7點鐘來,花一小時要學英語。”
在近日媒體見面會上,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指出,在環保走出去過程中,更主要的還是要加強企業自身的能力建設。
事實上,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實施,環保走出去的道路更加暢通,也變得更加急迫,布局走出去戰略,儼然成為很多國內環保企業發展中的重要內容。
與2015年相比,環保企業更加熱衷于海外并購。根據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以下簡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的統計,僅一季度,環保領域就開展了6起對外收購,總額達128億元,是去年海外并購總額的兩倍多。
除了通過對發達國家先進環保企業的并購外,借助“一帶一路”等國家發展戰略,環保企業加快對上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市場拓展,成為走出去新的領域,尤其是在國內污水處理、垃圾焚燒等項目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下,走出去對于很多環保企業而言或許是新的選擇。
另辟蹊徑
相比一些傳統產業的不景氣,環保產業近年來風生水起,一度商機爆棚。
連續兩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把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我國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
業界資深人士王洪春指出,各類央企、國企、上市公司蜂擁而入,跑馬圈地,低價血拼,好像又回到幾十年前,只不過這次拼的不是技術、產品,而是資金成本和在資本市場的對價。
“以前國企、央企和上市公司都不愿意做環保產業,我們就相當于野兔子,非?;钴S?,F在這些老虎們來了,很快就把我們這些野兔子吃了。”王洪春表示,當然,老虎和兔子還是可以共生的,但我們就只能為他們做一些配套而已,這樣的競爭環境有失公平。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擔心,產業過熱,有可能讓環保產業重蹈前幾年光伏和風能的覆轍,整個行業投資供大于求,產能過剩,終使得行業陷入長期低潮。
此外,經過近20年的發展,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高潮已經過去,污水處理、垃圾焚燒、電廠脫硫脫硝的處理率均已達到90%左右。大批資本進入,在規模有限的市場上跑馬圈地,有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大打價格戰,掀起低價競標之風。其后果就是擾亂整個環保市場,傷害行業的健康發展,終也會影響環境治理的效果。
面對漸入低潮的國內市場,很多企業不得不另辟捷徑。“出海”,便是其中之一。
借“一帶一路”走向世界
顯然,中國環保企業也有自己的時代機遇。當前的“一帶一路”建設為環保企業“走出去”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機遇。在大量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工程中,沿線國家對環評的要求普遍較高。這將避免“污染轉移”的問題,形成一條“綠色建設”之路,也將釋放巨大的環保需求。
相對于業務上遭遇的問題,得益于中國良好的宏觀經濟和日漸成熟的資本市場,目前海外環保標的并購成為了海外探索的一大亮點。從2014年開始,中國環保上市公司陸續開始搶灘市場。2015年,環保海外并購案例激增,資金額不斷刷新,達200多億元。這些并購促進了中外環保企業和技術的深度融合,還有助于中國環保企業的海外市場開拓。
據了解,趙笠鈞近期還以“創造未來”為主題做了一次企業內部的戰略演講。他進一步從市場變化的角度指出,“走出去”將是中國環保行業的發展方向。他指出,中國“綠色發展”理念正以“供給側改革”的形式,推動“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低產出”的落后產能逐步淘汰,并積極發展清潔能源,以期污染峰值提前到來。這意味著中國的污染治理市場將有一個巨大的變化,而發展的機遇就在海外。環保企業必須思考未來,“敢于去做過去沒有做過的事情。”
從趙笠鈞的思考中,可以很好地看到中國環保產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如果不能有成為“世界偉大的企業”的追求,或許就將像行業內流行的一個觀點所說的,將成為“死掉”的大多數。
“海外購”可能存在風險
《境外投資環境報告》中指出,當前海外并購環境呈現五大趨勢,包括經濟復蘇乏力帶來海外并購的歷史機遇;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到來為海外并購增添長期動力;中國跨國公司乃至公司的崛起助推海外并購發展;國內外經濟發展聯動帶來海外并購新商機;市場準入和法規環境略有改善。
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國內環保企業開始發力,陸續吞并大鱷。有業內人士認為,通過海外并購,可以迅速縮短我國環保產業與先進水平的差距,將對國內環保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產生巨大推動作用。但是,國內環保企業多為新手上路,海外并購還需三思而后行。
中國智庫近日發布的報告中建議,國內企業在進行并購前,要進行充分的前瞻性、科學性論證,認清并購產品是否與時代發展相契合。
《境外投資環境報告》也表示,海外并購中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在并購前的談判環節、并購中的審批環節,以及并購后的經營過程都存在風險,既有并購雙方的影響,也受當地政府監管的影響,還要考慮NGO、工會等的諸多因素。
此外,并購方與被并購者在文化磨合、團隊管理、資源整合等方面是否能夠發生“良性化學反應”,公司的品牌形象、核心技術、經營理念是否能夠符合當地“水土”等都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對此,專業人士指出,通過海外并購的方式,在范圍內構建自己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固然是大力提升中國企業自身價值的良方妙計,但是并購并不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尤其是海外并購,還需企業且行且留心,避免因此在前進路上栽跟頭。
(本文綜合每經網、華夏時報、中新網、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