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環境管理還是宏觀經濟的發展,“十三五”都將是個特殊而關鍵的時期。
環境方面,未來幾年可能將是我國環境改善重要的時期。雖然民眾依然對霧霾等環境污染問題抱怨不絕,但事實上在“十二五”中后期,工業廢水、市政污水中的某些污染物,工業廢氣的大部分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已呈現出逐年減少的趨勢。
但這一減排成果并未直接導向環境質量,特別是可觀察到的環境質量的全面改善。除了環境的自我恢復需要時間等客觀原因之外,環境保護政策的科學性和政策的執行中存在的不規范、不合法乃至一些黑箱操作使環境治理的效果打了折扣。但值得慶幸的是,情愿或者不情愿,主動或者被動,這些不規范不合法在追問下逐漸被糾正,這些黑箱開始被打開。
水處理行業尤為如此。駐足于環境管理與經濟發展的質變期,“十三五”將是污染物控制的效果體現、扭轉環境惡化趨勢的關鍵時期。而隨著相關職能部門加大對污水處理的政策與資金扶持力度,亦使得整個行業步入高速發展的黃金周期。但在一片繁花似錦背后,水務的市場態勢卻在悄然變化著。
重構的市場化力量
E20環境平臺認為,市場化包括外部的市場化,即現在說的PPP,也包括內部的市場化——每個地方公用事業的國企(E20環境平臺所屬B方陣的雛形)變得更有效率,更在乎自己的運營能力。誠如北京排水集團通過前年與政府的特許經營改革,已經逐漸在進入到市場化的國有企業陣營。
早在2014年,污水領域,通過外部PPP方式的市場化占到52%,這樣的市場化比例下,污水處理率達到了92.4%。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數字,我們通過數據分析看到,非市場化或者是由地方國有企業運營的污水處理廠,平均電耗是0.362千瓦時/噸,BOT模式的平均電耗是0.268千瓦時/噸,平均電耗較低,市場化的企業更在乎他們的運營效率義,不過也有可能是非市場化項目中有相當比例的一線城市項目,出水水質和保障要求水平較高帶來如下的現象。
其次,污泥領域的市場化力量。按照相關部門統計,污泥的處理處置率目前達到95%以上,但很多人并不相信。根據E20研究院的調查數據,我們認為現在達標的無害化處置率不會超過30%,在這30%當中,前10家以BOT方式做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化的企業,占到其中22%的份額。
國企跑馬圈地
事實上,在外人眼里蓬勃發展、遍地黃金的環保產業,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過去10年,E20研究院每年都會統計環保企業運營、在建和新建供水、污水處理能力的數據。業界資深人士薛濤用兩張表把這一數字的10年變化趨勢進行了清晰展示:紅黃綠3種顏色分別代表國企、外企和民企,過去3年,紅色一直在加速增長,黃色略有增長,綠色則出現下降。
具體來看,2015年年末,北控集團、光大與首創集團等多家中國企業對德國一家環保企業Energy from Waste(EEW)展開了競購,EEW公司是德國乃至歐洲惟一一家專注于垃圾焚燒發電的企業,在德國垃圾焚燒發電市場占有率達17%,排名。
終,北控集團以14.38億歐元完成了對EEW公司100%股權的收購,收購交易額創下了中資直接投資德國企業的高紀錄,是2015年環保海外并購總額的近兩倍。
搶購EEW的事情并非個案,近幾年,環保領域的國企四處跑馬圈地。首創2014年出資50億元收購了新西蘭Transpacific公司,2015年又耗資11億余元收購了新加坡ECO公司;光大旗下光大水務公司分期收購了東達集團旗下大連東達水務公司100%股權;北京排水集團則收購了的水處理和生物廢料處理工程承包商普拉克公司100%股權。
北控水務集團執行總裁李力對此指出,大家印象中,國企大多是重資產企業,“錢多人傻”,前些年也確實是這樣,但近幾年已經發生了變化。在他看來,想獲得高回報無非兩個途徑,一是壟斷、二是創新,國企創新的挑戰非常大,企業手里不光要有利器,甚至要有“神器”、“法器”才行。
“野蠻人”瘋狂做蛋糕
與深耕環保領域的平臺型企業不同,一些環保圈外的“國字頭”企業也在爭相敲開市場的大門。從產業結構來看,國家面臨著產業升級,這時傳統企業都要尋找新的“掘金點”。“開展互聯網業務可以算作一個‘掘金點’,但是其對技術要求高,盈利不穩定。與之相比,環保產業既是新興產業,國家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同時,建設、運營長期的基礎設施,回報率相對穩定。業外的大企業看重的正是這點。”上述業界人士指出。
多家央企進軍環保產業勢頭正猛。2015年,中國葛洲壩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葛洲壩集團”)已經通過并購整合的方式,快速切入環保市場。同時,葛洲壩集團投資約4.73億元,收購凱丹水務75%的股權,水務板塊以凱丹水務作為主要運營平臺。凱丹水務公司主業為城鎮供水及污水處理、工業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等。
中國葛洲壩集團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令強華表示,企業進軍環保行業,不是搶目前已經做好的“蛋糕”,而是與行業一起把“蛋糕”做大,降低產業鏈的成本,終讓眾多企業在共同發展中獲得相應的利益。
但是,業內人士也表明了一些擔憂:“環保領域也需要核心技術和經驗沉淀,跨界‘野蠻人’還不具備這些。”“有錢就是任性”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企業依靠資本開展業務的態勢,但情況也許沒有這么簡單。有業內人士將大型國企進軍環保領域的渠道概括為4點:從技術入手、靠工程殺入、借資本進擊、憑設備開路。
民資聯姻PPP模式
但與之相對應的是,民企近來的發展卻略顯遜色。近期不斷爆出的工業和民用污水處理領域刷新下線的低價中標案例,基本都是國企在唱主角,水務領域愈發顯現出和垃圾焚燒發電領域類似的趨勢,國企身上的馬太效應越發明顯,低價壓縮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導致民企的增長潛力愈發困難。因此,目前民企更要找準自身的定位,要在單純的規模,還是技術,在輕資產還是重資產模式前做出選擇。
民企的優勢在于創新的動力和靈活的激勵機制,這些恰恰是規模龐大的國企,央企難以去模仿的。碧水源依靠特有模式的崛起,開創環保和金科水務在膜技術和組件上的深挖,國禎環保在小流域治理以及劣4類水技術上的突破,都證明,民企需要擁有自身特有的護城河,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
在此背景下,模式為王,技術為輔的發展路徑日臻明晰。眾多業內人士也不斷強調,能夠帶來收益的技術,才是好技術,不應該為了發展技術而發展技術。對于輕重資產模式的取舍,業內專家認為,應該取決于自身的能力而為之,沒有單純的優劣之分。輕資產的技術型企業,在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是運營企業的專業服務商,重資產和輕資產公司需要形成良性的互生模式,而不是去揚短避長,進入自己不擅長的領域。
因此,有券商的分析報告曾總結出:民企普遍憂慮價格戰的升級;民企對于未來發展方向和模式存在一些困惑;民企認為和央企聯姻會在拿訂單時具有優勢;央企野蠻人的角色進一步加強,尤其是有更多非傳統水務的央企開始進入此領域;舊污水廠的升級改造,農村污水治理和海綿城市將是未來幾年水務產業大的發展方向。
好公司=創新X資本
但無論“誰”也好,隨著資本的力量越來越強,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諸如污水處理等環境產業自說自話的階段已經成為過去式。“當前,行業需求側正在發生變化,過去我們為政府提供工程服務、提供運營服務,現在我們要提供環境質量服務、環境效果服務。”E20研究院院長傅濤表示,需求方在監管越來越嚴格的時候,需求原點和交易結構都在發生變化,“ppp模式”“公共服務采購”“特許經營”等主流詞在環境行業中高頻出現、相互融合,已經很難找到一種清晰、單一的交易結構。
可以說,企業和政府間的服務關系,正在發生一系列新的結構性變化。那么環境產業未來屬于誰?傅濤給出的答案是“把創新乘以資本運用得當的公司”。“創新在產業的轉型和升級,資本在變現產業的未來,創新是空間上的突破,資本是時間上的突破,一個好的公司必須有業務戰略和資本戰略創新驅動,環境產業結構性牛市正在到來。”傅濤說。
而在水務環境交易結構已經被重構的當下,化、資本化、互聯網化和生態化四方力量將顛覆整個產業。特別是生態化,“過去水務領域是基于政府的末端需求,幫政府把污水處理好。而生態化以后,水務將成為下一個價值鏈的起點。”傅濤說。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
(參考資料:宇墨Umore、中國水網、安信證券、中國科學報、國金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