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聚焦時事要聞,追蹤環保動態,關注現場,《環保視野》為您一網打盡每日新環保快訊。
“我們不能缺席審判。”2016年4月底,全國70多位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負責人齊聚南京,討論如何應對此起彼伏的“鄰避運動”。“鄰避運動”,即垃圾焚燒領域中一個不可能回避的詞匯。“鄰避”來自英文“Not In My BackYard(不要建在我家后院)”。
自2006年公眾反對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燒廠以來,“鄰避運動”在中國已經持續了11年,2009年的北京阿蘇衛和廣州番禺案例更是將“鄰避運動”推至高潮。進入2016年,浙江海鹽、海南萬寧、江西贛州等地的項目又相繼引發抗議事件。“鄰避運動”并未起到效果。在此起彼伏的抗議聲中,諸多企業紛紛進軍垃圾焚燒發電業“跑馬圈地”。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垃圾焚燒的處理服務費也在不斷降低,價格戰已經打響。
這一切的背后是中國各地正面臨“垃圾圍城”的窘境。以北京為例,當前北京常住人口已突破2200萬,每天產生生活垃圾達到1.84萬噸之多,如果用裝載量為2.5噸的卡車來運輸這些生活垃圾,卡車連成一串,能夠整整排滿三環路一圈。
一邊是抗議不斷,一邊是跑馬圈地。在“垃圾圍城”的窘境下,垃圾焚燒如何走出“抗議——中止——重啟——再次抗議”的怪圈,如何化“危”為“機”?
市場規模將翻番
“十二五”時期,垃圾焚燒行業得到發展。“2015年城鎮垃圾無害處理率90%,其中,垃圾焚燒在無害化實際處理中占比達到29%,近年來呈現連續增長態勢。”E20環境平臺合伙人薛濤指出,可以預見,這個數據依然會繼續上漲。
薛濤介紹說,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已經營運的垃圾焚燒廠有259座,在全國版圖上占據了大半面積。“相信到今年年底,覆蓋區域還將進一步擴大。”在無害化處理能力即建設規模方面,我國的垃圾焚燒無害化處理率已經達到了31.6%。預計到2016年底,全國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將達到28萬噸/日。“我們預計,到2020年,垃圾焚燒總能力將超過51萬噸/日。也就是說,在‘十三五’期間,項目建設規模大約將會翻一番。”薛濤說。
目前,國內有一大批垃圾焚燒項目投入建設。截至今年6月底,在垃圾焚燒項目建設方面,國內已經投入189億元,去年全年投入為292億元。“可以看出,在垃圾焚燒項目連續上馬的情況下,今年的垃圾焚燒項目投資建設規模依然有著大幅上漲。”2015年全年垃圾焚燒規模增加5.5萬噸,而今年上半年規模就有3.8萬噸。也就是說,2016年行業建設規模依然會有約50%的增速。“我們預估‘十三五’期間,城鎮垃圾焚燒市場總規模在900億元左右。”
“隨著越來越多垃圾焚燒項目的擴容,垃圾焚燒飛灰的產量逐年增加。2015年,飛灰產量約有376萬噸,而到2020年,將達到658萬噸。這既是問題,也是商機。”他同時提醒說。然而,“垃圾焚燒行業得到快速發展,但目前仍面臨兩個重大瓶頸,一個是鄰避效應,一個是低價競爭。”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院長張益說。
垃圾焚燒“細思恐極”
但雪上加霜的是,從2006年到2015年,城市生活垃圾處理量增長了57%,無害化處理量增長了108%,無害化增長趨勢明顯。但是,當提到“生活垃圾處理量和處理率”的統計指標背后的含義(即該指標與無害化處理之間的差距),薛濤卻耐人尋味地用“細思恐極”一詞來形容。
從行業占比看,簡單的生活垃圾直接堆肥已窮途末路,垃圾焚燒的份額在逐步增加。但薛濤同時指出,雖然新增垃圾焚燒規模持續增長,可新增焚燒規模的增長率卻在急速下滑——從2013年的242%,下降到2014年的6.9%,終下降到2015年的0.4%。
“焚燒量的機會仍然會保持高速增長,但是由于進入企業較多,所以每家增量不會增長很多。”薛濤分析稱,“這代表著行業空間釋放的頂部將近,也代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薛濤表示,垃圾焚燒目前已處于成熟期頂端并開始向衰退期發展。不僅如此,隨著環保門檻的提升,也意味著企業在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上,無論是垃圾焚燒量,還是焚燒后的煙氣排放,都將進行更加嚴格的設計,并將提高建設和運營管理成本。
據公開資料,自2016年起,現有生活垃圾焚燒爐需執行新標準限值。新標準對顆粒物、重金屬、氯化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均值大幅收緊,現行標準收緊了10倍。然而,過低的價格、越來越高的標準以及不斷曝光的負面消息,卻加劇了公眾的信任危機。對于公眾信任危機,低價競標首當其沖。
“我們不能埋怨老百姓不相信我們,是我們這個行業做得不夠。”薛濤坦言。一方面,追求近零排放、化焚燒,需要增加成本;另一方面,垃圾焚燒收費相對困難,一些惡性競爭拉低了垃圾焚燒收費,大部分企業并沒有真正進入“藍色”焚燒的系列。
藍色焚燒是個有效手段?
那么,何為藍色焚燒?與“綠色”焚燒相比又有何不同?公開資料顯示,藍色垃圾焚燒理念的靈感來源于岡特·鮑利在《藍色經濟》一書中,垃圾是萬物中的重要節點,應在師法自然中成為價值的流轉,所以謂之為藍色焚燒。“綠色焚燒一般是指通過技術手段來實現環保焚燒,誠如減少廢氣的產生;而‘藍色’不僅對技術有環保要求,更是從管理、理念、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張益認為這恰恰是對藍色焚燒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
“藍色垃圾焚燒需要建立‘三高’技術保障。”張益解釋稱:“一高”是煙氣排放指標的高標準,藍色垃圾焚燒中污染性煙氣排放的指標在設計上比歐盟2000標準嚴格5-10倍甚至更高;“二高”是率,使發電效率提高的同時大幅度降低物料和能量的消耗;“三高”是發電效率的高產能,通過智能燃燒控制系統,優化設計,使得單位垃圾發電量有所提高。
與綠色理念相比,E20環境平臺合伙人張樹人還提出了“藍色焚燒”的三個重要理念。
首先是透明化。從信息時代邁入大數據時代,環評、建設、企管、運營、監管等過程都需要更透明,才能獲得老百姓理解與放心。其次是娛樂化。藍色垃圾焚燒解決方案中心需要因地制宜考慮與周邊環境和諧共生,建設公眾可以感知的娛樂化設施,創造互動體驗,如游樂場、公園、體育場、圖書館、游泳池、健身中心、滑雪場等,建立起藍色垃圾焚燒與人之間的娛樂化共生關系。當然還涵蓋回饋社會與公眾。藍色垃圾焚燒還可以設計一定的模式,在社區實現低價、安全、清潔的生活能源聯供。
對此,業界資深人士喬德衛明確提出,秸稈與生活垃圾協同焚燒,但兩種的焚燒發電電價卻不同,建議應統一電價,不應該有差別,而且企業未來焚燒標準更高的話,政府的財政補貼方面應體現支持。協同是一種大趨勢,很多垃圾焚燒企業都在嘗試垃圾協同處理,特別是有機垃圾,如餐廚、糞便等,經過對有機物處理后再協同焚燒,能極大提高發電效率。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
(參考資料:騰訊財經、中國環境報、中國科學報、解放日報、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