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場井噴在即 每年4000億規模引爆產業鏈
目前全國碳市場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在積極推進,建成后可能成為規模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碳交易將從現貨交易逐漸擴展到碳期貨、期權等各種衍生品,市場空間有望快速擴大。
根據預測,2017年后如果能夠推出相關的碳金融交易工具,保守情景下交易規模能達到600億~800億元,中值4170億~5560億元;2020年后,保守情景下交易規模能達到1000億~1200億元,中值6950億~8340億元,樂觀情景下為37500億~45000億元。
不過,據財經新聞報道,目前我國碳交易市場發展仍有四大難題亟待突破:
首先在碳交易市場方面,目前各碳交易市場相對獨立,重復投資和重復建設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費;其次因缺乏統一規范,各地碳交易市場在交易制度和規則設計方面差異較大,交易門檻和準入條件也不盡相同,這些差異對交易活躍度有一定影響,也不利于未來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的建立;第三個難題是我國碳交易市場的自身價格調控機制尚不完善,可能導致價格大幅波動,市場投機行為的加劇,也將對有正常交易需求的企業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后果;第四個難題是碳交易市場的化程度有待提高。
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長朱戈認為,要建立起一個更具活力、更有效率、規模合理的全國碳市場,充分實現碳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目前大的障礙是如何打破分散化和碎片化,終形成全國一體化的碳市場,充分發揮全國碳市場的規模潛力,推動形成合理的碳定價機制。
“對此,我們有以下三點政策建議:一是在碳交易規則和標準層面實現全國統一;二是鼓勵市場充分競爭和參與主體自由選擇交易市場,鼓勵市場實現整合;三是鼓勵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有序開展開展碳金融創新。”朱戈說。
11月4日,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
業內專家認為,《方案》的發布,對低碳行業將產生三方面的影響:一、給予低碳行業明確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二、確立了發展低碳行業的重點,包括打造低碳產業體系、建設和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全面發展市場之間的合作;三、全面帶動節能環保設備制造、環保服務、碳排放相關領域及碳匯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機遇。
碳市場是一個特別復雜的市場,又是一個特別簡單的市場,復雜在于我們對它的規律還不熟悉,大家都在實驗,它簡單就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在政府的控制范圍之內。因此,必須認真研究政府的政策、規定、規則,并且要幫助政府逐步完善這些政策、規定和規則,使得碳市場更加符合市場機制和市場運作的基本規律,營造一個碳交易應該有的市場氛圍,這才是我們碳市場逐步發展和完善的一個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