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陳梅雪(住建部農村污水處理技術北方中心服務部主任)
陳梅雪:我們一直都在說,農村污水處理處在起步階段,這么多年了,為什么一直都在起步呢?因為村鎮污水的整體處理率還沒有上去。這其中商業模式是非常關鍵的環節,決定這個行業是不是能夠快速發展。另一方面,隨著項目不斷建成,設施的運營管理問題也逐漸凸顯。
一、村鎮污水商業模式的趨勢是什么?
崔紅永(北京大岳咨詢公司主任咨詢師):村鎮污水處理PPP有兩個發展趨勢:“打捆”方式將得到廣泛應用,同時廠網一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城鎮化需求的加速對農村和小城鎮的水環境治理有了更高的要求。總體來說村鎮污水PPP有以下兩個特點:,“打捆”方式更適合于村鎮PPP項目。農村污水處理規模很小,從管理方面考慮,如果每個村有單獨的公司來運營,管理上存在很大的時間效率方面的問題。此外還有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方面的考慮。因此,農村小城鎮PPP模式更傾向于打捆的方式來實施。
第二,廠網一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以前的農村污水處理項目廠網都是分離的,污水處理廠是PPP、BOT的模式,管網由政府來管,落地的農村管網項目比較少。現在開始鼓勵廠網一體化,政府提出必須配管網,這時就存在責任主體的問題。但是,無論是地方的行業主管部門,還是各地的鄉鎮政府,沒有人員,也沒有實力運營管網。現在北京市開始嘗試把農村污水處理廠和管網進行整體PPP運作。責權利是分開的,招商是一起招商的。
董智明(桑德副總裁):“政府建網,企業建廠”的方式需調整,“打捆”模式勢在必行。
村鎮水環境治理困難也是客觀存在的,但總體來說機遇大于挑戰。桑德早在布局村鎮污水處理事業的時候,沒有特別重視管網問題,都是政府建網,企業建廠,政府運營管網,企業經營廠區。后來我們在收集污水時經常遇到分流還是合流的問題,就逐漸進行了調整。對于“打捆”的方式,我完全贊同,這個也是桑德一直倡導和呼吁的。桑德長沙的項目也是這樣做的,“打捆”是勢在必行的,否則規模效益出不來,各方面的成本也就攤不下去。
二、農村污水商業模式瓶頸有哪些?
董智明:農村污水治理商業模式的關鍵在于服務的價格形成機制,面臨的大挑戰是缺乏優惠政策。
農村污水治理商業模式的關鍵在于產品或整體服務的價格形成機制。從供給側考慮,村鎮水環境治理面臨的大挑戰是,村鎮基礎設施薄弱,但是卻沒有比城市得到更多的優惠政策。從支持和鼓勵村鎮水務長效發展的角度,有必要在成本方面做必要的探索,政策方面進行相應調整。
誰應該是購買服務的需求方?我國的農村環境在過去為工業發展作了很大的貢獻。現在村鎮水環境的改善,把費用過早或者過多地通過收費機制讓老百姓承擔。從短期來看,價格難以到位,第二這也不公平。還是要推動中央和省,包括縣的公共財政或者其他補貼,來推動村鎮水環境服務產業化的過程。